北京动物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当时被称为“万牲园”。1949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接管了这里,并定名为“西郊公园”。说是“万牲园”,但这儿一共才剩下十多只动物:一只双眼失明、看上去很忧郁的鸸鹋,一只带病的鲵鱼,13只瘦弱的、无精打采的猴子……整个西郊公园显得非常荒芜、凄凉。
自从1908年公园开放,赵斌就在这里卖票,解放后,他当上了西郊公园售票班班长。他说,解放前,来玩儿的都是王孙公子、豪商富贾、官僚政客。后来,公园逐渐没落,有破坏、没建设,一天不如一天。
老工人王金刚回忆说,解放前,动物经常吃不饱。“每次我把动物死了的消息告诉给场长的时候,场长总是漠不关心地说:‘啊!死了?好!我马上把账销掉。’”
一次,管理园子的“官老爷”无故把熟悉大象习性的老饲养员裁掉,又贪污饲料,使得大象瘦得皮包骨头。和大象在一起多年的老饲养员曾经回来探望,大象“落了泪”。后来,可怜的大象终因病、饿一命呜呼了。
被人民政府接管后,祖国各地高山密林里的珍禽异兽不断从四面八方汇聚到西郊公园,世界各个角落里的名贵动物也纷纷来落户。1954年,西郊公园改建了之前陈旧的动物园,1955年正式更名为北京动物园。
到1959年7月底,北京动物园里展出的动物已经增加到367种、3850只。北京动物园成为当时我国最大的动物园,也是世界著名的动物园之一。人们可以在这里看到威风凛凛的老虎、兽中之王的狮子、世界上最高的动物长颈鹿,也可以看到来自北冰洋的白熊、非洲的河马、澳洲的袋鼠、欧洲的野牛和南美洲的鸵鸟……
北京动物园还是一处重要的了解动物的科普园地。比如,当时人们认为猫头鹰是不吉祥的鸟,见到了甚至会捕杀,可是在动物园里,解说员会告诉大家,一只猫头鹰一年大约能捕食一千只田鼠,能帮人们节约一吨粮食。
北京动物园也是研究动物学、兽医学等科学的好地方。之前,分辨大熊猫的雌雄是十分困难的。1938年美国从我国运去一只熊猫,一直认为是雌的,到1952年这位熊猫“小姐”不幸去世,经过解剖才发现,原来是只雄的。到1959年时,北京动物园的饲养人员已经找出了分辨雌雄熊猫的方法。
给老虎看病,也曾是难题。1953年,北京动物园里的4只老虎里有3只死于“猫瘟热”,兽医经过诊断分析、化验研究,终于找出了治疗方法,还制出了疫苗。1956年以后,这种疾病就完全被控制了。
北京动物园里的动物能迅速丰富起来,和当时建立的国际间动物交换关系也密不可分。
1951年,苏联、捷克、民主德国、匈牙利曾先后向我国提出交换动物的建议。1952年11月初,我国应邀,由北京市公园管理委员会派遣“中国国际交换动物工作队”,运送170多只珍贵动物前往这些国家,受到了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
1952年年底,西郊公园首次派出访问团,到苏联、波兰及东欧国家的动物园参观学习,历时三个月,同时带去了华南虎、豹、棕熊、恒河猴、蟒等30余只动物作为交换。
兄弟国家还赠给我国大批珍禽异兽,第一批在1953年2月4日运到北京,第二天起就在西郊公园展览。这批动物共有10余种48只,其中白熊、白狐、美洲狮等均为国内首次饲养展出。这之后,西郊公园还与波兰、朝鲜、越南、日本、缅甸、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动物园开展了广泛的动物交换。
这种国际间的动物交换关系一直延续和发展,北京动物园接收和饲养了许多外交礼品动物,园里的一些中国特有的珍贵动物也作为国际交流的礼品被赠送出国,为中国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打开外交局面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位于北京动物园东南角的猴山建成于1942年,在一个坑中,游人站在四周向下观看,视野比较广阔。这座老猴山有很多北京人儿时的回忆。
2006年,市重点工程展西路计划穿越动物园内猴山、熊山和中型猛兽馆上方。为给工程让路,动物园决定对这3个动物馆舍进行全部或部分拆除。猴山被搬空,原有的大部分猴子被送往外地动物园。
随后,猴山在原址重建,于2009年“十一”前重新开放。新建成的猴山准确来说不再是山,实际上是一个猴馆,占地面积比原来大出两倍多,巧妙地安排在了高架桥之下。猴山原来的高台被削平,四周加上了玻璃墙。游客从原来的俯视变为了平视,可以近距离观看猴子。
新猴山依然人气很高,但不少“老北京”带着孩子来逛的时候,一定会给孩子讲述一下当年老猴山的样子。
北京动物园已走过113个春秋,曾创造过许多“之最”,例如中国最早开放的动物园、中国最大的城市动物园、“礼品动物”最多的动物园、全世界参观游览人数最多的动物园等等,它的历史已不仅仅是一座动物园的发展史,更见证了城市的变迁,也留下了几代北京人的回忆。
(《北京日报》11.28 侯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