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9年12月07日 星期六

    捆绑在一起的“新三代同堂”

    《 文摘报 》( 2019年12月07日   03 版)

      近日,复旦大学家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沈奕斐以“谁在你家:现代中国家庭的多样性探讨”为题,讲述了中国城市“新三代同堂”家庭的现状和问题。

        各种居住模式

      小两口自从有了孩子,老人就住了进来。代际关系的紧密,是从有了第三代开始的。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新三代同堂”。在这种新的家庭结构中,有各种各样的居住模式。

      有以核心家庭为主的居住模式,有女方母亲来住的,也有男方母亲来住的,也有女方的双亲都来的,也有男方的双亲都来的,还有男方的母亲和女方的母亲一起住进来的。

      还有一些模式是流动性。比如,平时工作日是女方的父母住进来照顾孩子,到了周六、周日,轮到男方的父母来照顾孩子,星期五就是交接日。

      在上海,还有一些特别的模式——工作日的时候夫妻两个人是分居的,因为先生在比较远的地方工作,妻子就和孩子一起住在娘家,到了周末,小夫妻团聚变成了核心家庭。还有一种反过来的模式,平时小夫妻俩自己带孩子,到了周末就把孩子放到老人家里去,小夫妻可以喘口气。

      小夫妻双方都来自外地的家庭,很多采取双方父母3个月轮流或者两个月轮流的方式,比如,这3个月女方父母来带孩子,下3个月男方父母来带。而且他们计划得很周到,在双方亲家交接的日子,上午送走一对老人,下午接来另一对老人。

        矛盾与冲突

      家庭关系的变化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冲突。比如,不同的饮食习惯引发的矛盾。小两口刚结婚,自己不开伙,轮流到父母家去吃饭,双方家庭的饮食习惯不需要改变;但是孩子出生以后,就变成了老两口轮流到小两口家里来做饭,饮食安排就发生了变动。

      我遇到过一个特别的家庭。亲家双方,一家是北方人,以吃面食为主,一家是南方人,以吃米饭为主。吃面食的老人觉得,如果今天没吃面食,那就是没吃饭;另外一家老人则觉得,早上吃面条晚上吃面条,那也等于没吃饭。所以,双方老两口每过两个月轮流来照顾孩子,这家的孩子就轮流吃面食和米饭。不仅如此,双方老人还总喜欢问孩子:宝宝,是面食好吃还是米饭好吃啊?搞得孩子无所适从。

      民间有一种说法叫作“两亲家不聚头”,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孩子出生以后,我的婆婆和妈妈曾经一起来家里帮忙,结果本来关系很好的两个人也产生了矛盾。比如,两个妈都爱到厨房里忙乎,我妈妈的习惯是在煤气灶的左边拿盐瓶和油瓶,每次用完后她都把东西摆得整整齐齐;而我婆婆正相反,她喜欢在右手边拿油瓶和盐罐,所以她用完后就喜欢放在右边。结果,我妈觉得不顺手,又全部放到左边,下一次又被我婆婆全部放到右边。

        老人牺牲最大

      因为第三代而“捆绑”在一起的“新三代同堂”家庭,既要在一起互相帮忙,又有各自不同的想法和观念,所以冲突和矛盾在所难免。而在其中,老人们是做出了巨大贡献或者牺牲的。

      在“新三代同堂”的模式中,老人常常是来来往往流动着的。很多老人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照顾孩子,他们的生活质量都是大打折扣的。

      老人们的流动总是以儿女的需求作为优先考虑,尽管很多老人自己还有上一辈老人,但是当照顾老人的需求和照顾第三代发生矛盾时,他们总是以照顾第三代为中心。所以,往往在孩子刚刚出生的时候,老人的流动特别频繁。

      一般来说,老人住到年轻一代家里去,是不能发号施令的,主要是干一些照顾孩子等家务活。所以,“多干活少说话”是聪明老人的生存之道。如果老夫妻很强势想要做主,那么关系处理起来就很麻烦。

      那么为什么老人还是愿意牺牲自己去帮忙呢?因为他们爱自己的子女,心疼他们。另一方面,老人也需要年轻人的帮助,哪怕是去医院看病,所以,老人也需要合住。

      另外,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就是看重天伦之乐。今天,中国的老人比西方的老人更有幸福感,原因也正是在于中国老人能够享受天伦之乐。

      (《解放日报》11.30 徐蓓)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