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在交通不发达的北京,各城门口都有“驴口儿”。所谓驴口儿,就相当于今天“趴活儿”等待客人的“出租汽车”,只不过载人的不是小汽车,而是一群毛驴。因为它们大多聚集在城门附近,这些毛驴又被称为“门驴”,也称为“脚驴”。随着社会的进步,这些驴口儿早已不复存在,只留下一些老地名。而说到以驴为名的地名,宣武门外东侧的赶驴市值得说一说。
熟悉庄胜百货大楼的人都知道,在百货大楼北侧地下停车场门前,有一棵巨大的国槐,当年从这棵国槐的位置向东一分为二,分出两条道,北侧的一条是宣武门东河沿(老百姓俗称后河沿,早年这一段统称为西河沿),南侧的一条是香炉营头条。而从大槐树向西到宣武门外大街这一段约二百多米的距离,就是当年的赶驴市。如今这二百多米的距离已经被统称为香炉营头条,赶驴市的地名早已湮没在岁月的尘埃中了。
宣武门外赶驴市的地名成名于何时?恐怕很少有人知道。从清代嘉庆年间的北京地图上看,那时就已经标有赶驴市这一地名了。这个地名的形成,与靠毛驴作为主要交通工具有极大的关系。当时,北京城里,短途赶脚代步的工具首推毛驴。客人骑驴,驴夫以短鞭在后催赶,名曰“赶驴”。
赶驴市不仅是当年宣武门外一个固定的“出租汽车站”,恐怕亦是一个驴贩们交易的市场。可以想象,当年从赶驴市一直向北到内护城河边,除了河边的南侧建有临河民房外,大片属于空旷地带,这也给停放众多的“驴的”提供了可能。久而久之,赶驴市的名字应运而生,并且为当时的人们所接受。
在赶驴市,除了代步的毛驴外,还有一种驴拉的趟子车。这种趟子车比起马拉的大车来,小很多也矮很多,人们上下车十分方便。这种车是敞篷的,夏季用四根竹竿支布做篷以蔽阳光。车厢中备有坐垫或被褥,适合数人盘膝合坐。赶上人多时,车辕和车尾也可坐一两个人,而价钱比坐在车厢中要低廉很多。
到了春节,宣武门一带热闹非凡,其中主要原因是白云观庙会。那时,毛驴成为仕宦商贾、布衣百姓到白云观参加庙会必乘的代步工具。他们坐在披在驴身的棉鞍上,伴着驴脖下铜铃发出悦耳的声音,这些毛驴在高大城墙下沿着护城河边行进,成为老北京一幅亮丽的风景画。
那时,赶驴市的驴夫们多为京城穷苦人家的子弟,租驴为人们代步成为他们讨生活的营生。这些驴夫除了随送骑驴的客人到达目的地外,有的还出租一种顺槽驴。何为顺槽驴?客人骑上后,驴夫只需朝驴屁股上轻轻一拍,驴便自己沿道疾疾而行,不偏不差,顺顺当当地将客人送到终点。这些驴为驴夫们所养,早已被驯养地服服帖帖。如果有不耻之徒,想半路劫驴下道,那是枉费心机。驴会死死撑着四个小蹄儿,就跟钉在地上一样死不离道。
上世纪五十年代,宣武门外的赶驴市没有了。其实,因为当时生活水平不高,北京城里驴车并未完全绝迹,笔者小时候就还坐过上文提到过的驴拉趟子车,从广安门外的湾子到白云观。只不过,那时宣武门外的赶驴市没有了往日的规模。
(《北京晚报》12.3 邱崇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