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9年11月23日 星期六

    公共艺术正在生长

    《 文摘报 》( 2019年11月23日   06 版)

        不只是耀目的艺术造型,还用独特的艺术方式来缓解社会矛盾,解决公共问题,提升甚至重塑地方的精神生活、文化内涵,这就是公共艺术的魅力和能量所在。如今,公共艺术早已不仅是在城市的某个空间放一尊雕塑那么简单,而是一个正在不断“生长”,横跨艺术、历史、社会学、人类学的全新领域。

        从高处俯瞰位于澳大利亚悉尼市的皇家植物园,《皮肤与骨头》大型雕塑装置,规模蔚为壮观。艺术家乔纳森·琼斯的创作初衷,是让人们记住被大火焚毁的、正从澳大利亚文化中渐渐消失的土著文化。因而,其选址具有象征意义。在1882年被烧毁的19世纪花园宫殿建筑轮廓上,乔纳森耗时17天,用白色盾牌构成被毁建筑的轮廓,与当地社区居民共同制作的八处土著语的声音景观,分别代表土著文化“损失”“重生”和“开创”的阶段。正是因为邀请当地社区居民从多层面、多维度一同参与到艺术创作实践中,很多人都能清楚地向外来游客讲述作品的意义——公共艺术创作是一次文化疗愈的过程,一方面表达对许多土著文化遗产不幸遗失的哀叹,另一方面也对这世界上最古老的充满活力的土著文化仍然存在表示欣慰和庆幸。

        位于埃及开罗曼什亚特纳赛尔社区的作品《感知》,同样抚慰着社区居民的心。该社区的居民自称“养猪人”,因为这个社区有别于其他社区,建立了自给自足、可回收85%垃圾的高效回收系统,居民用日常收集的有机垃圾喂养猪和其他动物。但这也让给开罗其他地区的居民留下脏乱差的印象,因此,该社区逐渐被城市边缘化、隔离化。十年前,埃及政府出于H1N1病毒蔓延的考虑,要屠宰社区内的三十万头猪,几乎摧毁了社区居民的生计,也迫使社区重新谋求新的出路。

        为了改变人们对曼什亚特纳赛尔社区的固有印象,2015年,突尼斯裔法国艺术家锡德来到此地,开始创作阿拉伯艺术文字书法壁画,作品被命名为《感知》。他希望通过艺术,强调社区的新形象。四年时间过去,书法壁画已成规模,从社区的其他街道只能看到艺术作品的局部。周边的人对于整个社区的印象也开始有了改观,这让曼什亚特纳赛尔社区的居民也感到欣慰。

        公共艺术也在向“小”“微”领域拓展。2010年,日本大槌町居民佐佐木格决定在自家的花园中建了一个电话亭,以抚慰他失去表兄的痛苦。在海啸侵袭后,佐佐木格决定将完工的电话亭向公众开放。他将电话亭移至大槌町一个露天山坡上,亭内设有一个可旋转拨号的电话和记事本,旁边有一把长椅,木质的标牌上用日语写着“风中的电话亭”。走进电话亭的人们,会习惯性地拿起听筒。电话未连接通信线路,拨打时没有声音,但人们会在电话里呼唤海啸遇难者或失踪者的姓名,仿佛那些逝去的人仍在电话的另一端默默守望。灾难发生后的三年内,有一万多人来到山顶,拿起话筒……风中的电话亭成为人们的想念与寄托的载体。

        位于比利时的生物多样性之塔项目,也是微小公共艺术作品的典型。塔的体量很迷你,建在一个有着不同文化背景居民的综合社区周围。塔内会定期展示作品,因此,这里已经成为孩子们了解耕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学,以及学习艺术和自然科学的重要场地。同时,多元化的作品展示也吸引了不少游客和当地居民,这里自然而然就成为新的公共聚会场所。现在,塔楼的周围已经设有混凝土座,以塔楼为中心,呈椭圆形排列,让人们能在这里小憩聊天。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塔楼也成为城市的形象和地标。

        (《新民晚报》10.29 陈琳)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