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其社会化的过程。他们需要学习扮演不同的角色,处理和家人、伙伴、同学、老师等各种人的关系。如何使孩子在社会化过程中提升良性的人际互动能力,与身边的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家长的智慧和言传身教。
创设家庭交往环境
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在和家人、同伴、成人的接触中逐渐锻炼、培养起来的。
在家里,需要家长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交流的氛围,鼓励孩子敢说、爱说。无论家中大小事,多听听孩子的想法,尽量让他们参与讨论,让孩子敢于和大人说话。这样,当孩子走出家庭时,就有可能大胆地与人交往。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为孩子创设不同的环境,使之有机会与更多的人相识、对话、游戏、交往,比如组织家庭聚会,请亲戚、朋友带着他们的孩子到家里做客,孩子需要以小主人的身份接待小伙伴、有礼貌地与长辈对话,家长从旁指导,教给孩子如何与外人打招呼,学会说“谢谢”“请”“对不起”等;请小朋友一起玩玩具,和小朋友做合作游戏,玩的时候要照顾同伴的情绪。
带孩子到别人家做客,在陌生的环境中,孩子会懂得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亲疏远近,把握言谈举止的分寸,学习如何待人接物。
家长还要鼓励孩子和班上住得比较近的同学结伴同行,在路上一起聊聊天、周末一起小聚或外出游玩。
把交往规则传授给孩子
孩子看见父母的待人接物方式,如何与人对话、交流、合作、分享、礼让等行为,就能一点点地从父母身上学习正向的和身边的人交往相处的方法。
例如,在游戏中让孩子学会排队、轮流、礼让、分享等规则,让孩子明白,有些时候需要轮流和等待,才容易和大家一起玩得开心;只有你愿意分享的时候,别的小朋友有好东西才会愿意分享给你;学会忍让,与同学、朋友合作,暂时克制自己的愿望,服从大多数人的意见,更有可能获得友谊。
引导孩子学习与身边的人建立起良性的互动——主动帮助同龄人做一件事、加入同学们的谈话或游戏、主动安慰伤心的同学、认真听大人说话并作出相应的回应、遇到困难主动找大人帮忙、与人协商沟通解决冲突等,这些都有助于未来人际关系的经营。
懂得倾听、表达和协商
训练孩子去沟通与表达,从让孩子认真倾听他人的想法入手,了解对方所传递出的信息和内心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分析判断对方所表达的内容,形成自己的想法,进而用精确有效的语言或文字表达出自己的见解。
父母要鼓励孩子多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通过和同伴共同处理社团事务,体会与同伴合作,懂得拿捏与他人相处时的情绪、表达方式、言语措辞和沟通技巧。多说关怀、正向、积极的话,少说负面、消极及拒绝的话,同时学会从大局出发、换位思考,提升孩子的判断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领导力和自信心。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之所以不善于交往,是因为性格内向。实际上,内向和外向是不同的性格特点,都可以获得好的发展。内向、外向都不算缺点,只是内向的孩子要更注重发展人际交往能力,更要有朋友,朋友是孩子社会性发展中必不可少的要素。
(《中国妇女报》10.19 陈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