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9年11月02日 星期六

    有关德语的冷知识

    《 文摘报 》( 2019年11月02日   07 版)

        ■梁锡江

        德语属于印欧语系中的日耳曼语族。我们讲印欧人,讲的不是一个种族概念,而是一个文化概念,是当时大量散布在乌克兰大草原上的部落的统称,他们有类似的行为和文化,但种族不一定相同。

        印欧人进入欧洲,是不同时间、从不同地方来的,因此有语言上的隔阂。最先来到这里的是凯尔特人,住在南部。公元前1000年左右,在波罗的海或瑞典一带出现一些部落的聚集地,分布在莱茵河到易北河一带,这些部落慢慢融合成了日耳曼人,就是今天我要讲的主角。

        罗马人首先征服了凯尔特人,也就是当时的高卢人,把高卢彻底罗马化,但当他们想跨过莱茵河、征服莱茵河右岸的日耳曼部落时遭遇了挫折,也就是条顿森林战役,此后罗马人就在莱茵河、多瑙河沿岸修起了长城。

        公元1000年左右,发生了第一次音变。日耳曼人说的语言在声音上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出现了清浊辅音、爆破音,使得它从其他印欧语中脱颖而出。第一次音变之后,日耳曼语正式形成。

        公元3世纪,罗马的温暖期结束了,进入小冰河期,帝国也陷入了内战。这时,欧洲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民族迁徙开始了,前后持续了200年。这一时期的欧洲,就像鲁迅说的,城头变幻大王旗,日耳曼人建立的王国没有一个持久的——除了西日耳曼的法兰克王国。

        法兰克王国最终统一了欧洲,建立起一个庞大帝国。帝国成分非常复杂,西部主要是高卢人,还有罗马人。法兰克王国的贵族们继续使用他们的日耳曼方言,但他们学习罗马文化,使用的管理制度或法律条文仍以拉丁文为主。法兰克王国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多语种并存的王国:在西部高卢一带主要是以通俗拉丁为主,在东部或者莱茵河右岸基本是日耳曼的各种方言。

        公元六七世纪时,日耳曼人已经注意到他们与高卢一带的罗马文化非常不一样,于是他们就管自己民众的语言叫THEUDISK,而把罗马的语言叫WALHISK。查理曼大帝第一次使用了一个拉丁词表示THEODISCUS,这个词很特殊,因为在正经拉丁文里“E”和“O”是不应该在一起的,这其实是模拟了德语本身的发音。所以,“德语”这个词最早的意思是本土的语言或者本民众的语言,这是一种民族意识的觉醒。

        虽然“德语”这个单词出现了,但德语正式形成是在第二次音变之后。第二次音变突出一点就是单辅音变成了双辅音。德国南高北低,发生音变后的日耳曼语叫高地德语,没有发生音变的叫低地德语。现代德语是从高地德语发展而来的。第二次音变使德语从日耳曼语中脱离出来。

        德语正式出现了,但还没有德文。6到8世纪期间,来自英国、法国、意大利的传教士在德国土地上传教,这些传教士为德语带来大量新鲜的词汇。其中的基督教本笃会,其教义是Pray and Work,就是不工作的时候就祈祷,不祈祷的时候就工作。日耳曼贵族觉得这个好,就让大量本笃会修士进入德国,因为传教要与普通民众接触,所以他们总体上仍然使用拉丁语,但部分使用了当地民众的语言。比如教士读一本拉丁文的书,其中有些单词他要记住德语怎么说,就在边上写注解,用的是德语方言,这样德语就文字化了。现存最古老的手抄本是《阿布罗甘斯》手抄本,“阿布罗甘斯”是手抄本的第一个单词,它是拉丁文Abrogans,后面给出了德语解释dheomodi,dheomodi的意思是“谦卑”。

        德语作为一种文学语言,真正成熟要到18世纪下半叶,德国真正登上世界文学舞台和一个叫作狂飙突进的运动分不开,运动代表中有青年歌德和席勒,从他们开始,德国文学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表达。

        至于德语的统一,尤其是书写的统一,做出突出贡献的是格林兄弟。他们不仅使用自己的民族语言创作童话,还编纂了一本《格林大辞典》,非常庞大,他们死后,后人继续编纂,直到20世纪初才完成。还有一位重要人物是杜登,他在1880年完成了第一本《德语规范字字典》,规范了德语的书写,今天,最好的德语出版社就叫杜登出版社。

        到了20世纪初,德国的现代派不满足于传统的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叙事,而进行了大量的语言实验,于是有了印象主义、表现主义、达达主义、未来主义等,那段时间德语经典作家频出,比如卡夫卡。

        但这个阶段很短暂,进入第三帝国后,大量纳粹式词汇、种族主义式词汇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有一部重要的著作,作者维克多·克莱普勒是一个犹太人,娶了德国太太,因此,二战期间他没有离开德国,挺了过来。他每天用日记记录语言方面的变化,最后形成一本书,叫《第三帝国的语言》,讲第三帝国如何通过语言来操控人的思想。

        二战之后是分裂的德国,政治上的分裂,带来语言上的分裂,东西德的很多词汇是不同的。两德统一后,分裂逐渐弥合。

        (《关于德语的88个小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出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