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9年10月26日 星期六

    皮影戏的谢幕

    《 文摘报 》( 2019年10月26日   06 版)

        北京的皮影戏是全国众多流派中的一个,而北京皮影戏又分为东西两派,位于京郊的下苇甸村则是北京西派皮影戏的发源地。

        下苇甸皮影刻工艺秉承北京西派皮影横刀技法,讲究细部刻画生动;在着色方面,讲究本色,着红、黄、绿、蓝、黑五色水彩,且不涂桐油,称为“水彩影人”;在影人造型上独树一帜,讲究根据剧情人物而千变万化,特别在脸部表情上尤重写实。皮影总体上精致,形态特点明显。

        上世纪初叶是下苇甸皮影戏的鼎盛时期,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六月十三及大秋时节,下苇甸影戏班的精彩演出就吸引了十里八乡的戏迷。以白驴皮为原料制作的皮影人,高一尺二寸,宽三寸,古朴精致,玲珑剔透。当地民谚说,下苇甸皮影——照本发。意思是,下苇甸影戏班的演员有文化,会看剧本,并且照剧本演出。另外,所演剧目世代相传,忠实地保留了下苇甸皮影戏的原始风貌。在众多皮影戏剧目中,主要内容是商周故事及宋朝神话传说。

        下苇甸皮影戏演出的舞台俗称“窗户”,由四张方桌拼接而成。方桌前面和两侧绑上架子,中间糊一张叫做“关榜”的宣纸当作幕布。“窗户”里面的架子上吊一盏油灯,装满麻油和四根棉捻。然后,按照演出剧目准备影人道具。道具分为七包一箱,七包为男包、女包、神包、卒包、文包、武包、杂包一箱为大型布景,如:金銮殿、阴魂阵等。演出的背景音乐主要是京西大秧歌和北京琴书,曲调高亢,婉转动人,俗称“影戏琴腔”。唱词以七字句、十字句为主,念白也带韵味。

        开演前,架子上先不挂灯,而是挂一些装着火药的盒子。香头一点,火药散发出一股股火光和烟雾,并伴有“轰、轰”的声响。纸幕上悬挂着八卦九莲灯、八仙等人物,这些影人在烟雾中显得栩栩如生。乐器一停奏,烟火一熄灭,全场一片漆黑,正式演出即将开始。然后,表演者迅速装上布景,点燃油灯,纸幕上显示出第一个戏曲场景,场内顿时安静下来。

        下苇甸皮影为“杆影”,通过系在影人道具上的铁丝杆进行表演。“耍人儿的”以骑马蹲裆式立于台前,两臂向前平伸,一手一个角色,压住手腕,用手指舞动铁丝杆,上下左右移动。表演的技巧性很高,难度很大。如今,这种民间绝活儿面临失传。

        皮影戏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蒙古军队在征战中曾把中国的皮影戏带到波斯、阿拉伯、土耳其等地,而后又流传到东南亚一带。清乾隆三十二年,皮影戏传入法国时,被称作“中国影灯”。后来,人们根据皮影戏的特点融入光学原理,发明了现代电影。但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如今日渐式微。以下苇甸皮影戏为例,戏班是村民自发组织起来的,没有固定经费来源,也不受政府节制。戏班的经济收入靠演出,在网络时代的今天,这种自收自支的状态无异于自生自灭。

        (《北京晚报》10.15 岳强)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