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9年10月26日 星期六

    有时该治疗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长

    《 文摘报 》( 2019年10月26日   04 版)

        杜亚松是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儿童青少年精神科的主任,从业36年,他见证了青少年就诊率的逐渐攀升。其中,儿童情绪问题的就诊量从原先不到10%上升到了超过30%。如今他每年接诊近三万人次病患中,1/3是因情绪问题前来就诊的孩子。

        更让人诧异的是,不少前来就诊的孩子,是大家眼中的好孩子、乖孩子。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超乎常人的“成熟”,他们有着超越自己年龄的“自律”“追求上进”“严于律己”……

        尽管教育学家拼命呼吁,人生如同长跑,每个人有自己的节奏。但这些道理,家长都懂,要做到却很难。

        今年13岁的赵颖已是第三次走进杜亚松的诊室。这个被诊断为重度抑郁的女孩面无表情、眼神黯淡。坐在一旁的母亲陈燕看着她,眼里是心疼和无奈。

        毕业于985院校、担任外企高管,成功在一线城市立足,努力拼搏是陈燕的信仰。生下赵颖后,她成了一名“鸡血”妈妈。英语、思维训练、空手道、钢琴,一样都不落。三岁开始,赵颖的生活便被各色兴趣班填满。“我太明白,身处这个社会,你不爱竞争,竞争也会找上你。孩子必须赢在起跑线上。”陈燕说,为了让女儿提前一年上学,她甚至将预产期在九月的赵颖提前剖了出来。

        这位“争分夺秒”的母亲从未停下,甚至来不及注意女儿的变化——话越来越少、笑容越来越少。终于有一天,赵颖的成绩全班垫底。带着女儿“超速前进”的陈燕这才不得不停了下来。

        “是不是听话、成绩好不好、能不能考入名校……家长关心的仿佛只有这些了。”杜亚松有些无奈,幼儿园的孩子学小学知识,小学学中学知识,到了大学,孩子们反而不学习了。

        “这种拔苗助长的培养方式是在断送孩子,压力前移,透支的是孩子的心智。家长们没想过,一个还在做梦的孩子不断努力却屡战屡败的心情。他心中的梦想会破灭,他的未来也会变得暗淡无光”。

        然而要家长明白这一切,似乎太难。有这么一部分家长,带着孩子来看诊,可结果却让他们意外——该治疗的不是孩子,而是自己。

        儿童青少年精神科的病房里收进了一个“特别”的孩子。尽管还在念小学,11岁的刘鑫对自己要求却非常高:小考一定要得班级第一,大考一定要得年级第一,即使暑假也不放松。记者看到了她的暑假安排计划表:六点起床、七点锻炼,上午加强数学、英语,下午写作业,晚上练习钢琴,临睡前整理读书笔记……

        一个小孩为何要给自己如此大压力,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问题。“我想做个懂事的孩子,如果是个学习好的乖孩子,爸爸妈妈会不会更爱我一些?”刘鑫弱弱地问。

        原来刘鑫的父母一直感情不合,却始终没有离婚。日常生活中,双方总是因为一点小事就陷入无止境的指责,小女孩则在父母的吵架声中度日。

        “真是个非常优秀的孩子,想要用自己的成绩挽回父母。”杜亚松心疼不已,父母间的问题,孩子看得清清楚楚。

        杜亚松曾给家长开出“一帖药”:“做合格的父母只有一个标准,当孩子有要求时,你会给予回应,当孩子没有要求时,你不去打扰他。”不能把孩子看成一个异常的、有问题的个体,而应将孩子的问题看作整个亲子关系的问题。孩子生病的原因多种多样,但细究之下,就会发现:一个病了的孩子身后往往有一对不靠谱的父母。

        父母应当给孩子的,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不是分数,不是金钱,是爱,是智慧,是创造和幸福。有什么比培养一个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孩子更重要呢?

        (《文汇报》10.18 李晨琰)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