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很多人大跌眼镜的是,已经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李曙光,小时候也是个遇到考试就害怕,长期在及格线上徘徊的“丙等生”。
从害怕考试的“丙等生”摇身变成文体兼修的“全优生”,李曙光完成了逆袭。在与中学生交流时,他曾以荷花自喻:“春天山花烂漫时,我在水中眠;夏天才露尖尖角,迟开也鲜艳。”
这位78岁的老院士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寄语青少年一代:有的人年少有为,也有人大器晚成,“只要努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花期’”。
李曙光小时候,母亲曾说他“跟同龄的孩子比,脑瓜子不行”。
一直到小学四年级,李曙光都是个“害怕考试”的孩子:甲、乙、丙、丁四个等级,他每次考试的成绩基本上都是丙,相当于刚刚及格。他一度极其自卑,朋友圈子也都是一群调皮的孩子。
四年级时,李曙光和一群孩子玩摔跤,不慎摔伤,以致手臂骨折,休学半年,无奈之下只好选择留级。不料复学之后,李曙光突然有了顿悟的感觉,学习变得容易起来,成绩一跃进入班级前三,还因此成为少先队员。
这跟他学习中逐渐养成的好习惯分不开。
李曙光从小爱看小说,家附近有当时全市最大的新华书店。上小学时,他下午放学后就溜到里面,捧上一本小说细细品读,直到天黑才回家。到了中学,他又成了学校图书馆的借书常客。
除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四大名著,他还读完了《暴风骤雨》《铁道游击队》《林海雪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书。小说中身体残疾依然奋斗不息的保尔的名言,“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成为他人生的座右铭。
上初二时,有一次,李曙光将小说带到家里,夜里翻阅时因为深陷故事之中,不知不觉看到凌晨3点。
第二天上课,李曙光晕晕乎乎、瞌睡不断,完全听不进老师讲的课。他马上警觉起来:必须自我控制,改掉爱看小说的“毛病”。
从此,他给自己立下规矩:无论什么样的小说,只能等到放假才借来看。“任何事,影响到学习我就不干”。
李曙光另一个“秘密武器”是——做作业“坚持独立思考”。
做作业时,不管遇到多大难题,他始终独立思考解答,从不问别人。“因为做作业的目的不仅是巩固课堂知识,更重要的是锻炼人的科学思维能力”。
在他看来,如果遇到难题就去问老师或同学,听完别人的讲解后,看起来自己也会做了,但是这道题依然“算是白做了”,因为“思维没得到训练”。
多年后,他告诫年轻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是在平时做作业中训练出来的,每独立完成一次作业就会得到一次思维训练,久而久之思维能力就会提高。
射击场上的一段往事让李曙光终生难忘。
高二那年,喜欢运动但是跑跳能力不强的李曙光,凭着好视力和臂力的优势,进入学校刚刚成立的射击队,“头一次光荣地挤进了校队”。
不久,李曙光代表学校参加了天津市举办的射击比赛,参赛项目是无托小口径步枪卧姿50米射击比赛。按照规定,“10发打够85环就能申报国家三级运动员”。
赛场上的李曙光沉着冷静,每打完一枪就把弹壳放到靶纸相应位置,观察弹着点距靶心偏离多少,思考着下一枪该如何修正。他前面的9枪打出了83环的好成绩——多数都是9环,甚至还有10环。
就在此时,他思想上开起小差,想着最后一枪随便打个二三环就稳拿三级运动员了,心里美滋滋的,于是呼吸加快,心跳加速,托枪的手再也稳不住了。因为时间到了,他慌忙中扣动扳机,眼前的一幕却让他瞠目结舌——这决定成败的最后一枪,子弹脱靶了。
就这样,李曙光与近在咫尺的荣誉失之交臂,这也成为他青少年时代最“惨痛”的一次教训。
此后的人生道路上,他总是时时警醒自己,“做任何事情不能有私心杂念,不能过于注重个人名利,不然思想就会不专注,做事就会出问题”。
(《中国青年报》9.30 雷宇 刘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