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校的地方总是充满着欢声笑语,但不少上海市民发现,校门口还存在一些不那么和谐的“声音”……
缺少物理减速措施
自从接下了接送孙女上下幼儿园的“重任”后,家住静安的邓老伯对马路上的横道线变得格外敏感。校门口有没有横道线,最近的横道线是哪条,旁边有没有交通信号灯和减速路标等问题,成了他在制定接送路线时重点考虑的问题。
让邓老伯感到安慰的是,孙女所在幼儿园门口的东西侧各有一条横道线,其中离家更近的西侧横道线处还有交通信号灯,从那里过街不用担心有的机动车不愿避让的情况。
随着城市机动车数量的不断增加,不论是在道路较窄、路网较密的城区,还是在车道较多、空间较为宽敞的城郊,许多家长都把校门口的人行横道斑马线视为一条条“生命线”。
在记者走访的中小学、幼儿园门口,均有横道线的设置,且路旁都配有蓝底白图案的标识牌,提醒人们从此处过街。在一些双向车道较多的路段,道路中央还设置了几根警示柱,避免助动车及自行车驶上横道线,阻碍行人过街。由于学生早晨到校时间往往与早高峰重合,部分学校在交通繁忙的校门口专门组织了由家长志愿者和学校职工组成的家校交通志愿服务队,穿着反光马甲或戴着袖章协助学生过街。
尽管许多校门口都设置了黄底黑图标的标识牌来提醒司机注意经过学校路段,但据滴滴司机唐师傅观察,有些路边树木生长茂盛,往往会遮住一部分标识牌,也有的标识牌的方位与交通信号灯较远,驾驶员可能会顾不上看。
唐师傅认为,整体来说,学校周边空间的辨识度还不是很高。“倒是开着导航软件的时候,经过学校路段都会有专门的语音提示,驾驶员会有意识地松一松油门,放缓车速。”唐师傅说。
有调查显示,儿童平均眼高110厘米,约是成人的2/3;水平视野为60度,约是成人的1/3。儿童平均步伐为67厘米,在同等时间内步行距离仅为成人的70%-80%。在这种情况下,要确保儿童安全过街,光有地面横道线和标识牌也许还不够。
如何让道路设施由“隐性”变为“显性”,从而发挥更大作用?市民许女士认为,不妨参考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的做法。据她介绍,在内罗毕,车辆驾驶员和乘客通常不用“看”就能知道前方有学校。原来,当地在校门口的双向车道前后都安装了凸起的阻速带,人们只要感到轻微的“一颠”就会自觉放缓车速,礼让过街的学生。在记者走访的中小学、幼儿园门口,暂时都没有看到相关的阻速带和减速丘等物理减速措施。
助动车没有限速
校园周边临时停车难,一直是令许多家长“头疼”的问题。记者看到,在一些学校门口,有所属辖区交警队为学校“定制”了一块醒目的临时停车公告牌,树立在校门口,注明了“接送学生临时停车”的具体时间段。也有学校放学时,交警参与校门口的交通指挥,并放置一块可移动的临时停车牌,告知家长。
但据家住浦东的顾女士反映,孩子所在的小学周边都是居民住宅,每天车辆进出非常繁忙,虽然有了专门划出的临时停车位,但这些车位常常被小区内的过夜车辆占用。早晨上学时,有的车辆依然“杵”在那里,道路依然拥挤。顾女士还反映称:“有时候周边超市和店铺进货的大卡车还会经过‘凑热闹’,造成校门口更加拥堵。有的家长没办法,虽然不放心,但只好在路口放孩子下车,让他们再步行进学校。”
针对这些情况,有家长建议根据实际情况,将校门口路段设置成分时单行道。但即使有了单行道,烦恼也依然存在。在松江上班的朱小姐告诉记者,自己每天上班的路上都会经过一间幼儿园和一间小学,两个学校的校门离得很近,早高峰路边都是学生和家长。虽说那条路是单行道,但由于非机动车道允许双向行驶,一些骑助动车和自行车接送孩子上学的家长有时随意转弯、掉头以及横穿马路,存在一定的交通隐患。朱小姐无奈地表示:“我们开车的是把车速降到30码以下了,但助动车谁来限速,违反交通规则谁来管呢?”
家住浦东的刘阿姨所在的小区周边也有两所紧邻的学校,早晨去菜场的路上,她常常见到周围小区的家长牵着孩子步行去上学。她告诉记者,由于小区门口和校门在同一侧,为了不穿马路,家长一般都带着孩子在人行道上逆行。“人走走也就算了,关键是有的家长骑着助动车在人行道上逆行,一边开还一边按喇叭,大家只好躲开。”
刘阿姨观察到,中学里的孩子稍微大一点,很多都骑着自行车来上学,到了学校就在路边一停。原本就比较狭窄的人行道空间一下子就被占去一半,两个方向的行人交汇都要侧着身走,助动车一开更是乱了套。一旦上街沿没空间了,助动车就下到非机动车道逆行,更加危险。
此外,还有家长反映称,经常看到外卖骑手开着开着就到了机动车道,经过学校路段也没有减速慢行,要是几个小孩子过街打打闹闹不注意看车,很容易造成擦碰。
遇到临时施工
在走访中记者发现,还有不少学校“藏”在小区内部,但由于校门口位置往往对着小区主干道,学生上学、放学时也存在一定的忙乱。
市民李先生和母亲分工明确,每天早晨由他送孩子到对面小区内的幼儿园上学,放学则由其母亲来接。令他颇为烦恼的是,整条路上的小区最近都在进行雨污分流工程改造,从小区门口到内部常有工程车辆进出,原先就不宽敞的道路边更是临时堆放着一些钢筋和黄沙,给行走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李先表示,自己送孩子时通常是“速战速决”,不在路上过多停留。但放学时由家中老人来接,走路没那么快,孩子们通常还会和同路的同学聊天、玩耍,“这时候就特别希望校园周边能够划一块安全区域,至少是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可以放心行走、没有车辆干扰的地方。”
(《解放日报》9.23 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