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哨人”
“吹哨人”是指揭露机构、企业违法违规行为的内部举报人,善待“吹哨人”的基本底线是呵护他们的安全。日前,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建立“吹哨人”、内部举报人等制度,对举报严重违法违规行为和重大风险隐患的有功人员予以重奖和严格保护。
王石川:“吹哨人”往往是内部人,他们更容易受到裹挟,乃至打击报复。毋庸讳言,现实中举报人常常受到不公平对待,有的无法引起足够重视;有的刚一举报就被泄露身份……《意见》要求“对举报严重违法违规行为和重大风险隐患的有功人员予以重奖和严格保护”,但愿相关部门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落实在行动中。善待“吹哨人”,他们发挥的作用越大,社会邪恶因素就会越少。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一定善待“吹哨人”制度,让它走得稳健、有效。
(澎湃新闻 9.25)
隐形资助
最近,陕西西安一所高校203名学生的饭卡里,突然多出720元,收到短信提醒后学生们一度以为是“诈骗短信”。原来,这笔钱是学校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2018年在学校刷饭卡的记录,给每月在食堂吃饭60次以上、每天吃饭花销低于平均值8块钱的学生发放的助学金。既保护贫困生的尊严和隐私,又实现了“精准扶贫”,如此人性化、科学化的“隐形资助”模式赢得网友一片点赞。
陈广江:如何精准、高效地资助贫困生,曾是高校管理者的一大难题。为了公平,一些高校制定了苛刻的程序,让受助者的尊严无处安放。越贫困越敏感,不少贫困生选择放弃。但若程序不透明,又难免暗箱操作,资助金可能沦为班干部的“唐僧肉”。如何才能在公平和尊严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既保护贫困生尊严,又使资助落到实处?在大数据支撑下,“偷偷”给贫困生打钱可能就是那种最优选择。不过,数据是死的,管理是活的,“隐形资助”可以推广,也要完善制度设计、强化动态管理,将误差最小化。
(光明网 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