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9年09月26日 星期四

    用善回应善

    《 文摘报 》( 2019年09月26日   02 版)

        这是一则跨越40年、连接内地和香港的温情故事。

     

        1979年11月的一天,浙江嵊县(今嵊州)人民医院来了一名病人,他口吐鲜血,身边没有亲人。住了一个星期,他出院了。时间一年年过去,医院搬了地方,谁都忘了这事。

     

        直到2008年3月,这名被救者、香港商人王耀春托人给医院送来50万元的捐款。50万元存银行,如今利息也有15万元,而当年帮忙送钱的港商詹耀良回忆说,钱不多,但老人的心意很诚。

     

        又十多年过去了,2019年秋天,嵊州市人民医院迎来了百年院庆。该医院以港商王耀春的名字命名,评选出了首届“最美嵊医人王耀春奖”,以激励医务工作者。

     

        40年了,温情还在流动。回看过去,这事无疑是“一种善意遇上了另一种善意”:当年,港商王耀春神志不清、病情凶险,若没有医务人员的鼎力相助,后果难料。而在王耀春看来,当时涉事医院医疗设备虽不够先进,但医护人员的医德和服务精神一流。

     

        医生救人是本分,而医护人员无微不至的照顾,在本分之外,更是情分。不管是十多位医护人员把食堂配发的豆浆让给他喝,还是经常为他买稀粥等软食,放到物质匮乏的年代,都格外让人感动。

     

        一饭之恩尚能让人记忆终生,物质贫乏时期的给予,自然会激发出更多的感恩。王耀春的回馈,就是“一恩还一恩”的情感反应。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里古老的诗句穿越千年,仍然被国人所践行。涉事医院又予以回馈,用那笔善款设置“最美嵊医人王耀春奖”予以致意,就是“报之以李”。

     

        王耀春受恩于医院并知恩图报,医院则拿善款设置“王耀春奖”,以奖励那些富有爱心的医务人员。而受这些医务人员关心和帮助的患者,可能会让爱的种子发芽生根,又以某种方式回馈医务人员和社会……可以想见,若能形成这样的良性循环,善就会不断“流转”,善行义举就会被放大,医患关系也能日趋和谐。

     

        向社会付出的爱,犹如投下一粒种子,待到枝繁叶茂,为后人遮风挡雨,爱心就能绵延不绝。这起遥跨40年的温情故事,或许还会将那份与人为善的温情延续下去。

     

        说到底,人心犹如土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用给予激发给予,用善回应善,用理解换取理解,就是播下更多善的种子。而这样的“播下善种”,不仅应体现在医患关系中,还可以在社会各领域延绵存续。

     

        (新京报网 9.19 秋实)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