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9年09月07日 星期六

    同伴关系三原则

    《 文摘报 》( 2019年09月07日   04 版)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必然是有的,但并非决定性的影响。还有一个之前被心理学家们普遍低估的因素在影响孩子的成长,那就是同伴关系。儿童的世界有儿童世界的运行原则,这些原则决定了他们会如何与自己的同伴相处。

     

        第一个原则:多数裁定原则

     

        当某人的行为与群体中大多数成员的行为不一致的时候,这个人必须改变自己的行为。

     

        如果你在家里和父母讲的是方言,但到了学校,小朋友们讲的都是普通话,你肯定要讲普通话。相反,如果你在家里讲的是普通话,但是到了学校里,大家讲的是方言,那你肯定要学会当地的方言,否则就会受到大家的嘲笑和排斥。在学校里有很多禁忌,孩子要学会把握不同的分寸。有些事情是小事,但有些事情是大事。如果你穿错鞋了,可能只会被同学们嘲笑几天;可你如果尿裤子了,就会被大家嘲笑好几个月。

     

        第二个原则:啄食次序

     

        群居动物通过争斗取得社群地位的现象。

     

        啄食次序的提出源于动物学家对于鸡群中谁先去啄食,谁后去啄食的观察,社会等级高的鸡有进食优先权。在孩子中间往往也存在着等级次序,在男孩子中尤其明显。你以前会觉得,孩子在学校里要有朋友,朋友多的孩子性格就会更加自信。其实并不一定如此。如果孩子交的朋友和他一样是处于孩子群体中的底层,不被其他孩子尊重,他们的性格一样会更孤僻、内向。孩子在学校里有没有朋友,有多少朋友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他们是不是被整个群体排斥。不受同伴欢迎的孩子通常自尊水平很低,而且不安全感永远不会完全消失。

     

        第三个原则:组间对照效应

     

        孩子会形成自己的小团体,团体内部的同质性会增强,而团体间的差异会逐渐增大。

     

        对上学的孩子来说,学校里最重要的人是其他孩子。但是,学生群体又会分为小的群体。比如,小孩子对性别的差异就非常敏感,一旦孩子们把自己归为男孩和女孩,这种自我归类就会强化两性之间的差异。每一个小的学生群体都会试图强化自己的归属感,同时反对其他的学生群体,因此,组间的对照效应会越来越明显。这种组间对照效应会变成“自我实现的预言”。比如说,一个孩子被同学们视为“学习仔”,他就会更多地去跟学习好的孩子交往,他对学习就会有更多的正面态度。而一个孩子被同学们视为“捣蛋鬼”,他就会和捣蛋鬼们混在一起,而且会觉得不学习才是正常的。

     

        父母能够帮助孩子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帮孩子找到适合他们成长的环境,最好还能找到和他们一样、玩得来的小伙伴们。如果你想要这样做,必须要趁早,因为你对孩子的影响会随着他们的年龄增长而缩小。对于小孩子,父母几乎能够控制他们交什么样的朋友。但是,等他们到了十几岁的时候,进入青春期之后,你就不可能再控制这些孩子了。

     

        孩子最大的愿望就是尽快成为集体中合格的一员,越是长大,他们对群体的认同感和忠诚度就越强烈。父母看到孩子们慢慢和自己疏远,总会觉得心里难受,但是,孩子们的未来不取决于父母有多爱他们,而取决于他们与集体中其他成员能否和谐相处,尤其是和同辈人的相处,因为他们要和同辈人一起生活一辈子。

     

        (《北京晚报》8.17 史咏钢)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