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带是人类发声器官的重要组成部分,鸣管则是鹦鹉的发声器,位于气管与支气管的交界处。当气流进入鸣管后,鸟儿能随着鸣管壁的振颤发出不同的声音。除了具备鸟类发声器官最基本的特征,鹦鹉的鸣管中还具有能调节鸣管管径、声率、张力的鸣肌,能在神经系统的控制下收缩或松弛,从而发出复杂的鸣叫声。而且,会说话的鹦鹉舌头非常发达,肥厚而圆滑,形状也与人的舌头相似,能帮助它模仿人类说话。
此外,鹦鹉还具有特殊的大脑结构。一般的鸟类大脑中都有一个控制声音学习的特定区域,叫做“核心”,但鹦鹉的核心周围区域还有“外壳”,也参与声音学习的活动。科学家推测,鹦鹉极强的模仿能力可能与外壳区域有关,此结构中的基因序列组或许能解释为什么鹦鹉会模仿各种声音且能随着音乐跳舞。但是具体的发声机制还有待科学家进一步探索。
一直以来,科学家都认为非人类灵长目动物不会说话是因为不具备能够像人类那样发音的结构,但新的研究表明,它们不能说话其实并不是因为声带,而是因为它们没有进化出能产生高级语言的大脑,无法发出人类语言那样复杂的语音。
不过,尽管有些鹦鹉在生理条件方面确实有优势去模仿人类的声音,但其实说人话的鹦鹉并不能听懂人类的语言,它们只是会根据听到的声音模仿复制罢了。
鹦鹉学舌其实只是一种条件反射。比如人们在训练一只鹦鹉时,把敲门与“请进来”两者的声音联系在一起刺激鹦鹉,鹦鹉便把这些信号存储起来,经过反复刺激,就会形成条件反射。所以当它听到敲门声的时候,可能就会大喊“请进来”。
(《科学之谜》2019年第25期 林伊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