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谁在你家:中国“个体家庭”的选择》新书分享会上,该书作者、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沈奕斐讲述了她如何处理与父母同住所产生的问题。
作为最早的一批独生子女,沈奕斐一结婚,她的父母就搬过来和他们一起生活了。
沈奕斐发现,跟老人住在一起会出现各种矛盾,从说话嗓门大小开始就有不同的认识,包括各种行为——几点钟应该睡觉、吃饭,应该吃到什么程度,全是问题。
她研究发现,聪明的、有智慧的人,他们都有很清晰的“这个家是谁的家”的概念。一般来讲老人到子女家里去,这个家就是子女的家,但是老人在自己的家里,那就是他的家。沈奕斐说,这项研究对她的人生影响特别大,她在自己家里就跟妈妈讲,“到了这边你尽可能听我和我先生的,你也不用承担责任,万一出错了那全是我的责任。”而当她回到自己的老家或者先生的老家,她就开始不发言,不做主,“当我去尊重他人的权利的时候,反过来他人也会这么做的。”
沈奕斐进一步介绍说,很多时候没有所谓的对错,老人的经验不见得一定是错的,年轻人的经验也不见得一定是不合理的。她讲了一个自己生活中发生的故事:她生老大时是在上海比较好的一家产科医院,生完后婆婆就跟她讲,小孩子出生要包蜡烛包,但医生告诉她说小孩子要自由发展,不能包起来,她就跟婆婆争吵,说你不要用老一辈的东西来告诉我该怎么做,她先生也坚定地站在她这边。婆婆就有点伤心,因为她原来是接生婆,觉得别的都不听我的,为什么连这个都不听我的。
她第二个孩子是在美国排名第一的妇产科医院出生的,孩子生下来后,医生给了她一条被单,告诉她要把孩子捆一捆,她一看,这不就是老家的蜡烛包吗?医生说,如果你不会游泳,一下子把你扔到水里,是不是会手脚乱抓?小孩子也是这样,他在子宫里是紧紧地被包裹住的,如果他刚出生的时候,你把他裹一裹,形成某种模拟子宫的环境,他就会有安全感,晚上睡眠就会好。
沈奕斐听完,觉得医生说得很有道理,就开始思考为什么上一次她不听婆婆的?她第一次听医生的不裹蜡烛包,是因为医生告诉了她理由是什么。第二次又听医生要裹蜡烛包,是因为医生说出了道理。所以,并不是说老人讲的一定没道理,只是我们觉得老人没什么权威性,讲的就是老一套。她研究发现,人们总觉得家庭关系处理不好是因为遇到了不讲理的公婆,实际上很多家庭冲突背后的原因是两代人在不同的文化里面,有不同的想法。你真正反感的是这些文化,这是可以解决的。
沈奕斐回忆说,自己生老大时,跟婆婆有很多矛盾,生老二的时候婆婆又住过来了。这次,婆婆让她用艾叶洗澡,她以前会觉得这是特别愚蠢的事情,但因为意识到了婆婆老一套的经验不一定是错的,她就上网搜索,发现艾叶的确有消炎止痛等对产妇来说很好的功效。沈奕斐说,随着时间和磨合,每一个家庭都会找到自己家庭的相处方式。
(澎湃新闻网 8.20 贾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