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德宏
乾隆二十八年(1764年)的那个除夕之夜。
雪芹走了。留下来的是那部尚未全部完成,而且尚需整理誊抄的“红楼大梦”。不过,我们知道,有一位雪芹的亲人留下来了。
这位亲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评点《红楼梦》的“脂砚”。
曹雪芹死后的第十年,也就是1774年,脂砚最后一次批阅《红楼梦》。她在首回眉批了这样的一段话:
“知眼泪还债,大都作者一人耳。余亦知此意,但不能说得出。”
然后,至第一回雪芹之“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处,脂砚应该已是泪流满面了。这几句评点完全就是脂砚的绝命之辞——
“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应为癸未)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常哭芹,泪亦殆尽!
“今而后,惟愿造物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日泪笔。”
联想脂砚此前曾因英莲的命运而叹评“生不遇时,遇又非偶”,再结合脂砚此处“惟愿造物主再出一芹一脂”“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这应该不是一般的文学批评,而是爱的悲痛了——“生不遇时”也就罢了,这等人生际遇之类的故事,世所多见,诗家士人常常以此感慨系之,但其指向多为怀才不遇而已。可在脂砚这里,对“遇”与“不遇”的感慨与哀痛,竟是“遇”却“非偶”!
这倒是很像宝玉、黛玉一样,才与不才、名与不名,那又有什么要紧?
在“存天理,去人欲”的当时,敢这么想,敢这么说,还敢这么追求的,大概就可以叫做“出生入死”吧?
仔细回味脂砚这句“遇又非偶”,真真是令人痛彻心扉,默默无语。
那么,脂砚与雪芹是什么关系?
当代红学大家周汝昌先生的考证结果认为,脂砚就是《红楼梦》中的史湘云的原型,而且也是曹雪芹最后的爱人。脂砚原本也是大家小姐,名为芳卿,后入曹府客居,再后因曹府败落而流入市井做了女佣,再后被雪芹找回成了自己的苦难爱人,最后才是评点《红楼梦》的脂砚……
按着这样的线索,我去寻找现实中的“雪芹之爱”。
如果没有雪芹好友敦氏兄弟的十余首诗和脂评的只言片语,雪芹的生平都难以拼凑出来。至于雪芹与脂砚爱情的具体细节,那就更是遍寻不着了。所以,只能是通过书里书外的那些明喻、暗喻、隐喻中去寻找,去想象。比如这一段,当脂砚批阅至第三回宝玉“摔玉”时,提笔写道:
“我也心痛,岂独颦颦。
“天生带来美玉,有现成可穿之眼,岂不可爱可惜!
“他天生带来的美玉,他自己不爱惜,遇知己替他爱惜——连我看书之人,也着实心痛不了。不觉背人一哭,以谢作者。”
“背人一哭”——这是怎样情感经历下的内心伤痛?
这很像我们今天传说中的“暗恋”,而且是那种基本绝望却又无法放手的暗恋。可是,我们应该知道,此时在评点《红楼梦》中写下这些血泪之语的脂砚,应该已是历经了大富大贵和大苦大难之后,终于勉强进入平静人生的中年人了。那么,曾经的“暗恋”,已然经过了十几二十年的风刀霜剑,却仍旧“不觉背人一哭”,这得是怎样的一种生命伤痛?
你看,当雪芹不在家时,三十几岁的脂砚便日夜为之整抄,为之编次,为之核校,为之批注。雪芹是个狂放不羁的才士,下笔如神,草书难识,手稿多零乱残损,种种不清不齐之处,全赖脂砚一手细为爬梳调理,其零碎的缺字断句而关系不甚重大的,她便随手补缀。不敢妄补的,便注明“俟雪芹”……而且,雪芹死后,这项工作脂砚又断断续续做了若干年。
如果周汝昌先生的考证立得住脚,那么没能留有任何“创作谈”和其他著述的曹雪芹的真实思想,应该就是脂砚最为了解的了。那么,脂砚的“遇又非偶”、脂砚的痛彻心扉、脂砚的“泪亦殆尽”,就也应该是曹雪芹的切身感受了。
(《北京晚报》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