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又要放暑假了。假期里,在少年之家参加兴趣小组活动是很多人的美好记忆。1952年,北海公园阐福寺内建成了北京市第一个校外教育基地——北京市少年之家。这也是北京市少年宫的前身。1955年上映的故事片《祖国的花朵》的主题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就是以少年之家为背景创作的。
可以说,少年之家开启了北京校外教育的大幕。
第一个少年之家内设有物理活动室、化学活动室、生物活动室、美工室和音乐室等。少年儿童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来从事不同的研究,丰富他们的知识。
1953年,在少年之家主办的“少年化学家集会”上,“少年之家”化学组的组员们表演了各种化学游戏。女三中化学组的组员拿出一只茶壶,她们夸耀地说:这是名贵的“宝壶”,能够把“白水”变成“葡萄酒”。她们把两杯白色的液体灌进“宝壶”,壶里真的就能倒出鲜艳的红色琼浆。再把其余三杯白色的液体倒入“葡萄酒”里,鲜艳的颜色顿时消失了。表演者说:这是五杯化学液体,头两杯液体化合的结果,就产生了红色的化合物,再加上其余三杯化学液体化合,就又成为一种白色化合物了。茶壶只不过是茶壶,在科学面前,没有不可知的奇迹。台下的孩子们聚精会神地看着、听着,趁着节目间隙讨论着涉及的化学方程式。
少年之家成立不到两年,老师们就明显感到,局促的活动场地无法满足孩子们的课外活动需求。有必要办一个更大的少年宫,以解燃眉之急。
在向故宫求助后,景山成为了一处不错的选择。景山多年来一直归故宫博物院管理,新中国成立后由华北防空司令部驻扎。1954年左右,防空部队逐渐撤出,景山正好空置下来。
不久之后,一份关于在景山建立北京市少年宫的请示报告呈给了时任北京市委书记的彭真。7天后,彭真的批示就回来了:“同意。但不要装设广播器等,致扰乱周围办公机关和居民。”
不久,文化部就将景山公园移交给北京市管理。北京市政府决定将景山公园南半部开辟为公园,北半部筹办北京市少年宫。
当时,想进市少年宫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必须先由学校向区里推荐,再参加市少年宫的考试。回忆起在市少年宫学习的六年,作为首批组员,著名表演艺术家瞿弦和、张筠英夫妇感慨良多。上初一时,他俩分别被母校推荐至市少年宫,并在众多参加考试的学员中脱颖而出,分别进入戏剧组和舞蹈组学习。60多年来,已有20多万名少年儿童从市少年宫走向社会,并活跃在全国的各行各业。这里面,有乒乓球男子单打前世界冠军庄则栋、围棋名将张文东、机器人专家余达太、人造卫星设计师汪纪亮。文艺界的姜昆、濮存昕、蔡国庆、屠洪刚、祝新运等。
景山少年宫的建立,还是无法完全满足所有少年儿童的校外教育需求。
新中国成立之初,北京大力发展中小学教育,但校舍、师资等教育资源紧张,于是开始实行“二部制”救急。也就是学生半天在校上课、半天在家自习。
但问题也随之出现,家长们反映,孩子们只上半天课,另外半天没人管,经常在街上乱跑,影响了交通和一些单位的生产。家长们上班时不能安心,社会和上单位也不满。
管理孩子们的校外生活更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1956年,宣武区少年之家、东单区少年之家和前门区少年之家相继开幕。在京单位也纷纷办起了寄宿制少年之家。
如今,少年之家和少年宫依旧是许多孩子和家长假期活动的不二选择。
(《北京日报》7.11 侯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