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著名导演黄蜀芹邀请我,去为她的新作——影片《青春万岁》做配音导演。她告诉我;她曾为谢晋导演的《天云山传奇》做过副导演。在配音前,都觉得王馥荔的戏比施建岚的戏好。可是,当刘广宁为施建岚配音后,就觉得施建岚的戏比王馥荔好了。可见后期配音的重要。
我对黄蜀芹说:我既接受了邀请,就把自己当成了剧组的成员。我会像搞译制片一样,研究、理解你的影片,也会像搞译制片一样要求、指导演员。你有什么意见和要求尽管提,但是我不会每段戏去征求你的意见。那样,演员的感情会被打断。她非常赞同我的做法。
剧中的角色,有的是由专业演员演的,如郭凯敏、张闽,就由他们自己配音了。大部分是由真的中学生扮演的。因为讲的是北京中学生的故事,他们既不会说带京味儿的普通话,也不会对口型,所以黄蜀芹才找到我。
那时,郭凯敏刚主演了《庐山恋》,红遍大江南北。所以,一时找不到口型,觉得特别没面子,可越着急越找不到。我想,首先,得让他从“名演员”的架子上下来,和大家打成一片。否则,整部戏都配不好。于是,我不客气地对他说:“你急什么?你找口型不如她们快是应该的。小丁(丁建华)她们一年要配二三十部电影。你一年才能配几部?让她们笑,别理她们。想想你拍戏时的感情节奏,感情节奏对了,口型自然就对了。”他顺利地录完了这场戏。
有一段戏,小丁忽然口型没对准。这下可把郭凯敏乐坏了。幸灾乐祸地说:“你也有对不准的时候。”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男演员中最年轻的,如童自荣、施融等人也都三十好几了。因此,我还找了几个我们六七十年代培养的儿童演员,现在正好十七八岁。我的配音演员名单一公布,小丁就大叫起来:“什么?让王东(现为著名海归体育解说员)配我男朋友?前几年他还往我大腿上坐呢。”
影片的副导演,是个年轻的小伙子。他招呼郭凯敏:“你还不抓紧练练歌?回头又走调。”我说:“走调好啊。观众会说,郭凯敏唱歌故意走调。可有意思了。”郭凯敏没有了思想负担,反而没走调。
有一场戏,剧本上写着:“放学了,大家唱着歌,向校门走去,然后大笑。”我想,怎么能让大家真笑呢?于是要求大家,每个人唱自己的调,不要互相靠拢。这样唱完一句,大家都忍不住大笑起来。
那位副导演有一次跟我说:“听你给演员提意见,觉得心里暖洋洋的,你对演员的要求,和我们拍戏时对演员的要求那么一致,有的时候连用词都一样。”我说那是因为我看懂了你们的导演意图啊。
(《新民晚报》7.3 苏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