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9年07月06日 星期六

    垃圾分类的“上海样本”

    《 文摘报 》( 2019年07月06日   01 版)

        杨莉(化名)家住上海市长宁区天山新苑,今年4月份起,小区开始执行上海最新的垃圾分类政策,居委会给每家每户都分发了4个垃圾桶,“可回收物是蓝桶、有害垃圾是红桶、干垃圾是黑桶、湿垃圾是棕桶。”

     

        在天山新苑,以前每两三栋楼前就有一个垃圾桶,现在垃圾桶被撤掉,居民需要把垃圾统一送到投放点:西门、南门和垃圾处理中转站。

     

        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它被称为“史上最严垃圾分类措施”。

     

        为什么从上海开始

     

        有调研结果显示,目前上海市生活垃圾日清运量在2.6万吨至2.7万吨左右。因此,一直有“上海的垃圾,15天堆起一个金茂大厦”的说法。

     

        数量如此庞大的垃圾,如果不做分类处理,会严重污染人类的生存环境。以几乎家家户户都用的节能灯为例,一只普通节能灯约含有0.5毫克汞,如果渗入地下,可污染180吨水。汞还会以蒸气的形式进入大气,一旦空气中的汞含量超标,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不仅仅是节能灯,根据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新版)名单,家庭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消毒剂及其包装物、废胶片及废像纸、废荧光灯管、废温度计、废血压计、废镍镉电池和氧化汞电池等都是危险废物。然而,不少上海市民表示,此前对待上述物品,均将其作为普通垃圾直接丢弃。

     

        不仅如此,垃圾不在源头上作分类处理,会直接导致垃圾后端处理量居高不下,处理能力跟不上,甚至会出现“垃圾围城”的情况。此前,在垃圾的后端处理上,上海显然有些力不从心,甚至出现过将部分生活垃圾跨省倾倒的情况。

     

        能成为国内垃圾分类较早的“吃螃蟹的城市”,也因上海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条件。

     

        首先,上海是国内最早开展垃圾分类工作的几座试点城市之一,2014年,上海出台《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办法》,此次条例中“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干垃圾、湿垃圾”的“四分法”最早就是在2014年予以固化的。2014年上海就已经有少部分小区在开展垃圾分类工作,有干、湿两种垃圾收运车进行分类收运,并进行分类处置。

     

        其次是经济发展水平。同济大学教授黄怡表示,上海的经济也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平(国际组织认定,人均GDP在2万美元以上的是初等发达国家。2018年,上海人均GDP首次突破2万美元)。因此,“上海没有理由不这样做,垃圾分类应该在超大城市先行。”

     

        “撤桶并点” 定时投放

     

        杨莉所在的天山新苑小区,4月份撤掉居民楼前的垃圾桶后,设置了3个统一的垃圾投放点,这在上海被称为“撤桶并点”。与此同时,垃圾投放点限定了投放时间,仅在早上7点到9点、晚上6:30到8:30才允许居民投放垃圾,这被称为“定时投放”。

     

        上海不少小区都实施了撤桶并点、定时投放。虹口区香港丽园的业主徐新平告诉记者,从6月1日起,物业把原本分布在各个楼层的垃圾桶全部撤掉,在小区设置了3个统一的垃圾投放点。同时规定,在早上7:00到8:30、晚上6:30到8:00可以投放垃圾。

     

        这给一些居民带来了不便。在香港丽园,叶女士表示,垃圾投放点距离自己家较远,走过去要绕小区半圈,“权当夜跑”。

     

        一位政协委员表示,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意味着居民生活习惯的改变,对于不少居民而言,肯定要有一段适应的过程,从不适应逐步过渡到适应,最终养成习惯。

     

        与此同时,上海市环保部门也在进行人性化的探索。在长宁区,对于孤老残疾人等行动不便的居民、上下班时间确与开放时段无法衔接的居民,绿容局提供约定时段志愿者上门分类收集服务,对于主观意愿不配合的居民进行综合劝导。

     

        有些小区也在摸索中寻找平衡点。一位在上海从事垃圾回收工作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他家在浦东新区,撤桶并点后,因投放不便,引起部分业主反对,经反复协商,最终物业在每栋居民楼的楼道里放了四个垃圾桶,居民可以直接将分类好的垃圾分别投放在这四个桶里。

     

        还在普及推广阶段

     

        垃圾到底如何分类,成了不少上海人口中“挑战智商”的难题。

     

        6月初的一天,在上海外企工作的袁婕准备将一根还没吃完的雪糕连同包装扔进路边的垃圾桶,有志愿者看到上前阻止,告诉她手里的垃圾一部分是干垃圾(包装袋),一部分是湿垃圾(雪糕),还有一部分是可回收垃圾(雪糕棍)。在那一瞬间,袁婕心想,“以后再也不吃了”。

     

        网上广泛传播的一个段子反映了市民最初对于垃圾分类的迷茫。“猪吃的垃圾是湿垃圾,猪不吃的是干垃圾,猪吃了会死的是有害垃圾,可以拿去换猪的是可回收垃圾。”

     

        随后,上海市绿容局通过微信号发文,逐一指出其中错误,并给出了正确分类法。废弃物管理处拟了一个辨别口诀,“可回收物记材质:玻,金,塑,纸,衣;有害垃圾记口诀:药(要)油(有)电灯;湿垃圾记原则:易腐烂,易粉碎;其余都是干垃圾!”

     

        还有微信小程序“垃圾分类小助理”,输入生活垃圾的种类,就可以了解到属于哪类垃圾。如输入“奶茶”,会显示“珍珠是湿垃圾,奶茶杯和塑料盖都是干垃圾”。

     

        除了网络,记者在上海多个区走访发现,街头、地铁口、小区院墙上都张贴有不同类型的垃圾分类宣传画。

     

        杨莉是垃圾分类政策的坚定支持者,但她有个担心,“我们辛辛苦苦分好类的垃圾会不会被垃圾车一股脑装一起拉走?”

     

        记者在长宁和静安区看到,垃圾的运送情况已经与以往不同。长宁区的垃圾车将四个桶内的垃圾分别运输,静安区的干垃圾则会先被运送到固体废弃物流转中心,再运送到垃圾填埋场或者焚烧厂处理。

     

        “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仅靠市民做好垃圾分类是不够的”,黄怡表示,从源头上减少垃圾的产生量也很重要。

     

        (《新京报》7.3 肖隆平 刘思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