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9年06月22日 星期六

    国画中的悲剧之美

    《 文摘报 》( 2019年06月22日   06 版)
    苏东坡《枯木竹石图》

        苏轼在诗词文章中多次提到“江山如画”,可惜历代画论家都没有注意到此一石破天惊的美学转移宣言。因为,“江山”美不美,要靠艺术知识来判断决定,经过艺眼取舍的风景,才算得上“如画”。这样一来,“艺术的真实”便超越了“造化的真实”。在“江山如画”之外,为求“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而已”(苏轼《书朱象先画后》),苏东坡又补上了一句“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彻底把“造化”由主导降为辅佐。

     

        《枯木竹石图》当作于东坡四十出头之际。他在王安石“熙宁变法”后,遭罢黜外放出京,在外六年,由杭州至密州,到徐州赴任太守时,经过安徽萧县圣泉寺,遇到弃官入道的冯尊师,找到了倾吐肺腑的知音。精神饱受打压,经济拮据困窘的诗画才子,一时积郁喷发,随手为他绘制了这幅二尺小画(27×51cm)。画面由枯树、怪石为主,配以箭竹、衰草,形成一组以四种意象互动的拟人化戏剧,有如绝句的联语。

     

        画中只见怪石以方尖快速的皴笔画成,充满了翻滚的动态,造型有如癞蛤蟆,一般称之谓“蛤蟆石”。大石无端由高处砸下:先摧折击中两丛箭竹,几乎将之完全压死,只稍稍露出几片细瘦尖锐的竹叶,勉强挣扎,无声呼救;接着再滚压击中枯树之根,痛得树干如龙蛇扭曲转动,举臂向上,无声吁天;在枯树旁的数茎衰草,顺风伏首,偃息无言。全画意象彼此冲撞,有如一出横祸惨烈的拟人化平面哑剧,成为中国画史上,最最悲剧性的一幕。

     

        至于“枯木竹石”母题的绘画源头,远可上溯至唐人的“山水树石”(《历代名画记·论画山水树石》),如毕宏、张璪、沈宁、王默、陈厦、道芬、宗偃的树石,都名震一时,有“改步变古”之誉;近则来自五代李成(919-967)的“寒林平远”“古木寒泉”,得“神化精灵,绝人远甚”之妙(见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苏东坡将历代重要树石图像,增减重组,并赋以拟人化的象征关系,使图像与图像之间,产生戏剧性的张力,把王维造理造境的文人画艺,推向新的高峰,切身实践了他“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美学主张。

     

        (《南方周末》6.16 罗青)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