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9年06月22日 星期六

    首次冲奥 国足已有“归化球员”

    《 文摘报 》( 2019年06月22日   02 版)
    参加1936年奥运会国足队员合影。(中排左起第二位为陈镇和)

        1932年,第十届奥运会在美国洛杉矶举行,国民政府本想派足球队参加,但这届奥运会未将足球设为正式比赛项目,只能作罢。

     

        足球是当时中国体育的拳头项目。十次参加远东运动会,除第一届败于菲律宾队外,剩下九届全部夺冠(第八届与日本并列冠军)。特别是最后两届远东运动会,中国队在其他项目中均落败,只有足球取得冠军。

     

        1934年,日本阴谋让伪满洲国能参加远东运动会,联合菲律宾修改大会章程,中方坚决抵制,宣布退出远东运动会。为推进国际交流,避免与外界隔绝,中方决定派大批运动员参加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

     

        很快,30人大名单出炉,除“球王”李惠堂、“铜头”谭江柏、“铁腿”孙锦顺、“飞将军”叶北华、“神腿”冯景祥等名将外,竟有7名“归化球员”入选,其中马华(马来西亚华侨)有谢庆福、梁礼安、林志权、蔡文礼,爪华(印度尼西亚华侨)有李玉信、张显源,此外还有标为来自上海、实为爪华的陈镇和。

     

        不过,最终只有3名“归化球员”进入22人名单。对张显源入选,名宿叶北华在晚年撰写的《我参加1936年世运会的回忆》中,说:“如印尼的张显源,从技术上说,他是不够条件当上国家代表的,只不过他与印尼的一个大资本家(糖王)有密切关系,由大资本家亲自出面硬拉进去,负责选拔的人碍于情面,也就选上了。”

     

        叶北华此说颇值得商榷。

     

        一方面,奥运选手的选拔工作虽有瑕疵,但整体上还算公正、开放。另一方面,张显源颇有美誉。据1936年《世界运动会足球特刊》载:“我国侨居海外者,不乏运动能员,如驰誉天南之张显源即其中之一也。查张侨生爪哇之泗水,平生嗜好运动,尤癖于足球。”在第10届远东运动会上,首次参赛的爪哇队7比1大胜日本队,张显源进了3球。

     

        叶北华对张显源有微词,原因可能有二:其一,张显源发挥不稳定。据《申报》1936年4月25日报道,中国队在热身赛中,2比3败给上海西联队。西联队由外国在华人员组成,在比赛中,李惠堂射失点球,饱受球迷批评,张显源亦发挥失常。其二,球队内部有裂痕。22名球员中,来自广东和香港的球员多达15人,其他籍贯的球员很难融入。

     

        令张显源难堪的是,他到柏林后才发现,自己无权参赛。不仅张显源未能登上奥运赛场,蔡文礼也未能上场。蔡文礼是新加坡华侨,与李惠堂同岁,是当时中国队年龄最长者之一,司职后卫,他身高达1.90米,位居全队第一。

     

        蔡文礼奔跑速度惊人,百米为11秒52,曾参加过马来亚华侨运动会田径赛,夺得100米、400米和800米三项冠军。当时马来亚属英国殖民地,蔡文礼能否代表中国队出赛,曾引起较大争议,但他最终还是去了柏林。到柏林后,才知每支足球队只能报名15人,蔡文礼被排除在外。

     

        在3名“归化球员”中,只有陈镇和走上奥运赛场,出任左前锋。陈镇和出生于印尼雅加达,12岁回厦门读书,1926年考入上海暨南大学,成为学校足球队的主力球员。

     

        1948年,中国足球队出征伦敦奥运会,队中仍有3名“归化球员”,即邹文治、郭英祺、李大辉。

     

        时移世易,当时“归化球员”的概念与今天有所不同,但事实证明,只要有文化认同感,即使成长环境不同、经历不同,并不妨碍“归化球员”为中国的荣誉而拼搏。

     

        (《北京日报》6.13 蔡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