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海南省民政厅官网发布了一则《关于需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清单的公示》(以下简称公示),共涉及12个城市84个尚未标准化处理的不规范地名,其中维也纳酒店集团旗下的海南15家酒店被列为“崇洋媚外”的不规范地名类型,原因为“使用外国地名(奥地利首都)”。
对于上述不规范地名的公示,维也纳酒店总部随后提出异议。6月18日,维也纳酒店集团官网发表声明称,公司品牌“维也纳酒店”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于2012年9月14日成功注册,目前尚在有效期内,为合法经营使用的品牌名,公司已向海南省民政厅提出异议,等待处理结果。
据海南省民政厅官网发布的公示,“不规范地名清单”是根据《民政部公安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关于进一步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的通知》(民发〔2018〕146号),依托省内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省民政厅编写了《海南省“大、洋、怪、重”不规范地名名录》。
对于此事,有人赞同,但舆论反弹的声音也不少。一个想法,如果不能按照令人信服的逻辑推进,如果不能按照合法依规的程序落实,那么就容易引发物议沸腾。
为啥这么多洋名
改革开放,国门打开,当时的中国在世界上落后太多了。在奋起直追的过程中,便出现了大量崇洋媚外、混杂外文的地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种傍洋名的做法,其实是不自信的表现。
首先是经济上的不自信——文化不自信的根源。咱们的产品、服务,过去十几二十年,无论是品质还是应用性能,跟国际一流水平确实有不小差距。这些都不是一时能赶上的,起个洋名,对消费者的选择心理来说,是有推动作用的。以历史的眼光看,这种现象是与一定时期经济发展程度、社会发展程度相适应的。批判之,完全可以,但首先要明白,“大、洋、怪、重”地名的出现,不是一种偶然现象。
当然,除了洋名,也有一些刻意夸大的地名,比如华人天下、龙御天下;还有一些令人不知所以的名字,例如丹玺琉泉等。可能是为了抓眼球,也可能是扯虎皮做大旗,为自己的产品虚张声势,还是说明底气不足,产品质量不够,便起个大名来凑。
今天,我们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之相应,消费者心理变了,对文化本位的需求整体上升了。近年来新建的住宅小区、商业项目,贪洋求怪的已经越来越少,有民族特色、历史底蕴、有根有据的名字越来越多。这是一个市场行为,需求侧的升级,自然就倒逼供给端主动祛除虚火妄症了,相信今后外国地名的产品加持效应自然会逐渐消失。
所以,此时由政府主导改名是顺势而为,但其中多少也隐含着那么一点不自信。有媒体报道,一个起了洋名小区的住户说,要是能解决孩子就近上学问题,别说我们不叫东方罗马花园,叫长安县花园我们都乐意。也就是说,在一些民生问题还没有得到更好解决的情况下,大张旗鼓改名字,很可能会给社会、给老百姓造成一种正事不干、搞表面工程的印象。
改名成本谁来担
整治不规范地名过程中,有几个重要问题有待明确:改名的标准是不是合理?改名过程中的成本有多少,谁来承担?
改名不是说把小区门口的字铲了,换上新的就完了。房本上的名字是不是也得改了?花费可能不多,但占用时间啊。身份证上的名字呢?户口本上的名字呢?
小区名字变了,商业项目换招牌了,那么城市地图、导航、路牌、工商登记信息等一连串的更新,要付出多少成本?多少时间和精力?谁来承担?这需要明确和合理,才能让一项挺好的举措,不至于发生扰民的不愉快。
上述维也纳酒店提出的异议值得深思。一个地名从命名到走上公共标志牌、成为证照信息,其实是经过了一个确认、核准过程的。相关部门完全有能力、有权威在这个过程中及时纠偏,并主导、引导地名文化走向更健康的路途。管理部门本该从一开始就介入干预,弘扬正能量,强调文化自信,提高地名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不要让“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地名出炉。在日后的审核中,务必将监管前置,才能服众,降低行政成本。
地名怪异当然应该治理,但“一刀切”的做法也不可取。无论是从清理时限的设定上,还是在清理对象的认定上,都应格外审慎,不得简单粗暴。不能因为仓促改名,让老百姓找不到家;也不能按下葫芦浮起瓢,另外搞一套奇奇怪怪的地名系统。如果是经过审批的合法地名需要清理,实际上就属于撤回原来的行政许可,政府理应承担赔偿或者补偿责任,“原来批的合法,现在又说不合法,当事方并没违法,成本自然不该由其承担”。
无论如何,一旦一个地名已经耳熟能详,改名的成本将会非常高,也会给民众带来很多不便。此外,具体地名也要具体分析,不能一看到洋名、古名就全部砍掉,也不能动辄设定某种命名禁忌。
要有所为,更要恪守怎么为
6月21日,民政部回应整治地名工作,提出应防止随意扩大清理整治范围。事实上,对于如何界定不规范地名,六部门《通知》中已经规定了审慎稳妥、依法实施、对于可改可不改的可予以不改等原则。可以理解,《通知》的初衷,即地名规范要从源头做起,既要立好规矩,也要有一定的宽容度,尊重社会的创造性。
但对于这些原则该如何把握?郑州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郑磊认为,地方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大的裁量空间,一旦做出扩大解释,政策考量和法律依据很容易失衡,甚至出现形式主义。“如果认为地名不合理甚至不合法,应该回到《地名管理条例》和《实施细则》以及各省份的地名管理法规,适用禁止性或限制性规则,进行合理解释。”比如,对于已经工商注册的维也纳酒店,“海南应充分征求听取各方意见,审慎决策”。
如果认为地名并非属于不规范范畴,当事方如何寻求法律救济?郑州市曾考虑将“祭城路”更名为“平安大道”,几名公民提起行政诉讼,请求法院判决改回原路名,因为祭城路包含了很深的文化积淀。不可否认,地名更改的乱象,不仅“损害了地名文化,割断了历史文脉”,也呼唤着地名管理更加法治化,给予当事人申诉空间,减少盲目决策所造成的社会成本和财政成本。
整治不规范地名,必须要有所为,但同样重要的,是要恪守“怎么为”。
(侠客岛、央视新闻 6.19 田获三狐 郑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