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9年06月11日 星期二

    修复经典剧作,要不要留住“年代滤镜”

    《 文摘报 》( 2019年06月11日   02 版)

        每一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经典剧作:《亮剑》激发出不少人的血性,许三多教会人“不抛弃不放弃”,《潜伏》中体现着信仰的力量……这么多年过去了,经典依然是经典,经典依然有人看。网络视频平台的观看数据显示,不少经典老剧依然位居热播榜前列,热度不输新拍剧。

     

        可是问题来了——老剧的画质实在“太感人”。评论里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吐槽,“这画质,用儿童手表看都富裕”“全程马赛克”“画质差到不想看了”……画质成为95后、00后追经典的最大障碍。

     

        清晰度和画质一直是老剧最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没有高清电视机的年代,没人觉得标清的画质模糊,可现在一看,有的剧年代久远,存在严重色偏;有的经过多次转存,画面边缘已是锯齿状……还有一些细节问题,比如,过去电视机屏幕的长宽比是4∶3,而现在主流是16∶9。

     

        影视是一门艺术,所以,留给影视作品修复工程师们最大的挑战也是艺术问题。由于电视剧的拍摄技术更新快,修复除了要呈现高品质画质,还要尽可能地保持作品的年代质感。这并不是简单的“唯技术论”,修复的重点不在于用技术取代艺术,把标清变成高清,而是提供一种工具,要不要修、修成什么样,要让观众来选择。

     

        “以前很多电视剧的色调是黄的,从技术上说,修成什么样都能做到,那我们就要评估观众喜欢哪一种。”影视作品修复工程师江文斐说,目前的策略是,抗日题材等观看门槛不高的剧,就“修旧如新”,尽量符合当下审美趋势;像《教父》等观众追求原汁原味的片子,就“修旧如旧”;还有一类风格明显的电视剧,如TVB的港剧,也保持原貌。

     

        江文斐说,之前在修复老电影时,修出的版本特别干净,没有那么多胶片噪点,“有的观众觉得没噪点效果好,而另一部分观众觉得,这不像我当年看的电影了,像随处可见的‘网红脸’。”于是,江文斐又在修复版本上加了一些噪点,找回老电影的感觉。

     

        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凇说,自己小时候有英雄梦,爱看英雄片,前两天把《上海滩》翻出来看,发现“开两枪画面都拉毛”,颇伤童年感情。“技术上的修复,现在应该已经不是问题。更重要的是,我们也在修复年轻人的观念,让他们觉得经典很棒。”所以,经典剧作不能停留在修复和保存,要重在传播,在与观众的互动中延长作品的艺术生命,让经典影剧修复既面向未来的观众,也服务当下的观众。

     

        修复版老剧静悄悄上线后,视频网站上的播放量涨了好几倍。瞧,年轻人不是不想看老片,修得好就能让他们爱上经典。

     

        (中青网 6.4 蒋肖斌)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