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9年05月25日 星期六

    “静悄悄的流行病”如何防治

    《 文摘报 》( 2019年05月25日   04 版)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骨质疏松症常导致脆性骨折,致残致死率高。50%的骨质疏松症患者在发生骨折前没有任何症状,因此骨质疏松又被称为“寂静的杀手”,骨质疏松症被称为“静悄悄的流行病”。但实际上,骨质疏松症是可防可治的。

     

        骨质疏松症的诱因

     

        营养因素 青少年时期充足的钙和维生素D的摄入与成年期的骨峰值(人一生之中达到的最高骨量)直接相关。预防骨质疏松要从娃娃抓起,要重视青少年时期充足的钙和维生素D摄入,并加强运动锻炼,最大限度地提高峰值骨量。

     

        内分泌因素 女性在50岁左右,卵巢功能开始衰退,雌激素缺乏;男性则在60岁左右,睾酮水平出现下降。因此,骨质疏松症好发于这两类人群。

     

        遗传因素 不同种族人群骨质疏松症及骨折的发病率存在差异,骨质疏松好发于白人,其次为亚洲人,黑人较少。骨质疏松症患者的后代,峰值骨量可低于同龄人;有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史的患者,其后代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显著增加。

     

        运动和废用因素 肌肉发达、骨骼强壮者,骨密度高。老年人性激素缺乏、活动减少、力学刺激少,肌肉萎缩,骨量也相应减少。

     

        药物和疾病 糖皮质激素、苯妥英钠、卡马西平、肝素、甲状腺素片、芳香化酶抑制剂等药物均可导致骨质疏松症。内分泌代谢疾病、营养代谢性疾病、肝肾功能不全、类风湿关节炎等患者也易发生骨质疏松。

     

        不良生活习惯 吸烟、饮酒、户外活动少等不良生活习惯,也是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

     

        尽早发现

     

        双能X线吸收仪检测骨密度是目前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金标准”,准确度和精确度均很高,主要测量腰椎1-4和左侧髋部的骨密度,哪怕每年只下降1%也能监测到。孕妇不宜检测。50岁左右女性和55岁以上男性应该进行骨密度检测,以及早发现是否存在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症常见症状

     

        疼痛 疼痛患者可有腰背疼痛或周身骨骼疼痛,负荷增加时疼痛加重或活动受限,严重时翻身、起立及行走有困难。但许多骨质疏松患者早期常无明显的症状。

     

        脊柱变形 骨质疏松严重者可有身高缩短和驼背,脊柱畸形和伸展受限。其中,胸椎压缩性骨折会导致胸廓畸形,影响心肺功能。腰椎骨折可能会改变腹部解剖结构,引起便秘、腹痛、腹胀、食欲减低和过早饱胀感等。

     

        骨折 脆性骨折是指低能量或非暴力骨折。常见部位为胸、腰椎,髋部、桡尺骨远端和肱骨近端。发生过一次脆性骨折后,再次发生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加。

     

        如何治疗

     

        当前有很多抗骨质疏松药物,包括抑制破骨细胞功能或促进成骨细胞功能的药物,这些药物能显著增加骨密度,改善骨质量,降低骨折风险。

     

        治疗药物有口服、静脉滴注和肌肉注射剂等,用法有口服每周一次、每年一次静脉滴注等。这些药物均要在医师指导下进行治疗,而且以充足的钙剂和维生素D为基础。

     

        骨质疏松症是慢性病,治疗过程较长。如果50岁后没有发生过脆性骨折的病人,一般治疗为1~3年;如果发生过骨折的,治疗一般为3~5年,所以切忌半途而废,贵在坚持。同时,每3~6个月检测空腹血钙、磷、碱性磷酸酶、肝肾功能、甲状旁腺素、25羟基维生素D,以及骨转换指标。骨密度一般在治疗后每年检测一次。

     

        (《文汇报》5.21 章振林)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