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经贸摩擦进入“边打边谈,打打谈谈”的相持阶段。当美方的极限施压没有取得其期待的效果,当中方展现出具备有效回应的能力时,一些可能产生危险后果的错误认知在网络上悄然浮现:
第一,美国势力大,中国必败,晚认输不如早认输。其大致的观点是,中国对美国出口超过5000亿美元,美国对中国出口刚过1000亿美元,大家对等加税,中国的筹码远小于美国;高新技术领域,美国掌握核心技术,中国受制于人;中国打不过,打不起,承认这一点虽然是羞辱,“但是没有办法”。
第二,在贸易战中输给美国有利于推进中国内部的良性变革。这种论调偏好的良性变革,就是希望美方通过极限施压,摧毁中国的国有经济体系,摧毁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从而实现其长期以来的某种理想和目标。
第三,认为中美经贸摩擦必须由认同美方标准的“专业人员”来解决,普通中国人不应该过度关注这个问题。
这些观点的形成不是一夜之间的。从国际层面看,这是20世纪40年代至今,美国在冷战及冷战后的时间里,长期推动美式价值观和自由主义在全球传播的结果,是美国软实力对部分中国人群产生深刻作用的外部反应。从中国自身层面看,在改革开放融入世界过程中产生的冲击和碰撞,让部分人产生了迷茫乃至错误的认识。
要克服上述错误认知,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系统、全面、辩证地看待中美两国的整体实力,深刻、准确地把握中美经贸摩擦的核心与本质。中美之间已经形成了基于比较优势的产业链分工,那种机械地用进出口数额多少进行胜负推算的观点,是基于前全球化时代的国际贸易实践,其与当下存在本质的差异。那种抽象地谈论哪一方具有创新优势,不提及具体的产业能力和制造体系,得出的结论因此形成了巨大的扭曲。那种简单地将所谓“韬光养晦”等同于对美方无条件、无底线、无边界让步的认识,则是典型的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
第二,自觉以中国的国家利益,而非美国的国家利益作为标准,来认识中美经贸摩擦。美国是一个在心理上已经接近实质性衰退期的超级大国,其追求的自我中心的绝对安全,以及本届美国政府所偏好的所谓理想化的经济秩序,本质上与这个时代的要求存在巨大的鸿沟。相反,中国提出的以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战略,更加符合全球发展的方向。
第三,确立正确的义利观,避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精致利己主义。作为一个典型后发现代化国家,中国最重要的比较优势之一,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集体主义的义利观。如果人人坚持贸易战与己无关,只与“受过训练的专业技术人员”相关等理念,那么我们最后只可能是输掉这场战略博弈,并深刻体会“覆巢之下无完卵”的古语。
(《光明日报》5.20 沈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