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9年05月16日 星期四

    要求孩子“带病努力”,不妥

    《 文摘报 》( 2019年05月16日   02 版)

        5月4日,是衡水中学一年一度的开放日,一位父亲举着吊瓶,带着正在输液的女儿前来参观。10岁的女儿此前连续四天发高烧,但父亲认为开放日机会难得,想让孩子好好感受衡中的学习气氛。“我们没文化,但是希望孩子能有文化。一定要考上!”

     

        父女二人参观衡中,本是小事一桩。但因为“女童”“吊瓶”“衡水中学”这几个关键词叠合,引爆了社会舆论,这个有点残酷的举动,引来几乎一边倒的抨击。很多网友说,“越是没文化的人,越喜欢用力过猛”“鸡生下蛋后,嫌自己不会飞,逼着鸡蛋飞”。

     

        在视频中,采访者问孩子能否考得上衡中,小姑娘怯怯地回答,“希望考上”;站在一旁的父亲则斩钉截铁地说“一定要考上!”“不要辜负爸爸的希望!”对于病中的10岁孩子而言,面对如此强势的“期待”,想必也是毫无招架之力。

     

        希望孩子考上一所好学校,几乎是所有父母共同的心愿。在分数主导升学的当下,渴盼孩子考进以应试闻名的衡水中学,进而改变自己的命运,完全可以理解。但当父母们为孩子“强加梦想”的时候,是否也该想想自己的初衷——是为了自己或家庭的荣耀还是为了孩子的成长。

     

        倘若是为了孩子的成长,如此鲁莽地带着吊瓶来“膜拜”,而不顾孩子的病情及由此导致的感染风险,果真值得吗?很多人会说,这是当下竞争异常激烈的教育大环境使然。现实中不断冒出的“虎妈”“狼爸”,映照出无处不在的教育焦虑。父母们之所以如此急火攻心,很大程度上确实是迫于现实的无奈。

     

        但这也并非是“举吊瓶参观衡中”的充分理由。在教育焦虑所引发的出格行为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父母对孩子的单向施压,而孩子很多时候处于“失语”状态。

     

        如果父母有权利要求孩子“必须考上”甚至“带病努力”,那么孩子是否也有权利要求父母“尊重自己”,最起码保证自己“健康成长”。更何况,如此重压之下,究竟是激发其潜能还是留下心理阴影乃至压垮孩子,不得而知。

     

        当然,我们或许不该对这位父亲苛责过多。与一些城市中产略带矫情的教育焦虑不同,这位父亲朴实的话让人动容——“我们没文化,但是希望孩子能有文化。”

     

        有理由相信,这位父亲带着女儿举吊瓶参观衡中,更多地是一种本能和下意识的举动,他更不会想到这样一件小事会在舆论场上引发热烈的讨论。希望他们父女看到舆论的批评时,不要有过多压力。大多批评并非针对个人,而是针对现象。

     

        对于像这对父女一样的众多普通家庭而言,衡中或许真的是一种“精神图腾”。我们也乐见越来越多的普通家庭通过教育改变命运。但我们更希望,这种命运的改变不是靠一味地灌输、催促、指责,而是真正用心培育,唤醒孩子心灵深处的天赋潜能,按照成长和教育规律,顺势而为。

     

        网友说

     

        关山:对于的家长来说,“文化改变命运”是最朴素的认知,却也是极难得的认知。逼孩子当然是错的,“希望孩子有文化”所以逼她带病参观也是错的,不过“希望孩子有文化”不是错。对于许多普通人家而言,这仍是让孩子改变命运的不二途径。事实上,很多例子表明,对孩子期望最高的反而是精英阶层,最焦虑的也是精英阶层。他们有着高智商和出色成长经历,反而会更难容忍孩子的缺点,发出“我这么聪明,怎么孩子这么蠢”式的哀叹。相比之下,现实中有无数没文化的家长,更喜欢将“读书有什么用”挂在嘴边,这才是更糟糕的。

     

        叶克飞:物质条件的巨大差异,除了会造成过度溺爱之外,也加大了父母将人生遗憾转嫁在孩子身上的可能性。理性来说,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生命,而非父母生命的延续,也非帮父母圆梦的工具。将自己未完成的人生目标加诸于孩子身上,其实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许艳丽:教育应让每一位学生得到自由、快乐、和谐、全面的发展,教育不能等同于学习,不能仅仅涵盖学业。让身体健康成长,让孩子幸福享受童年的经历,让人生变得更加丰盈而富足,才是教育的生命与责任。

     

        (中国青年网、新京报网5.10 胡欣红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