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9年05月09日 星期四

    何以为家

    《 文摘报 》( 2019年05月09日   02 版)

        《何以为家》是黎巴嫩一部题材严肃的电影,说的是一个12岁男孩状告父母“生而不养”的故事。

     

        男孩赞恩白天出卖力气,拖着比自己个子还高的轮车到处奔波,搬运沉重的货物;晚上回到阴暗潮湿、连张像样的床都没有的家和妹妹们一起打地铺;周末清早起床,在街边摆个水果摊儿,和妹妹们一起向经过的司机叫卖、推销。由于全家人都没有合法身份,家里又有那么多口人等着要吃饭,赞恩注定和学校无缘。他与书本最近的距离,就是在送货的路上与接送同龄学生的车辆擦肩而过时。每当那个时候,男孩眼神里流露出的是一闪而过的羡慕和习以为常的无奈。

     

        出生底层的赞恩和伙伴们的欢乐时光,是用废弃材料做成冲锋枪,在街上追逐打闹。这似乎是他们的本能,也是他们的宿命。因为等年龄再大一点时,这些男孩会因为大同小异的理由走上犯罪道路,继而被关进监狱。在很多人眼里,这似乎就是他们“正常”的人生路径,以至于赞恩和家人去监狱探望亲戚时,那种坦然和熟络更像是逢年过节走亲访友。

     

        就是这样一个男孩,居然在法庭上起诉自己的父母“生下了他”,并且希望所有大人听他一句劝:无力抚养孩子的人,别再生了。其实,不少影视作品中都曾借孩子之口提出过父母“生而不养”的问题。而在这个问题背后,更是涉及到阶级固化、制度僵化等社会问题。

     

        但是,赞恩父母面对控诉时,红着眼、苦着脸辩驳道:我们也是这么长大的,对于发生的一切悲剧,我们也无能为力啊!

     

        对赞恩父母来说,一个人的出身就决定了他的未来,身为弱势群体的他们早已被社会抛弃。但对赞恩来说,无奈并不意味着注定。家里穷,受到小卖部店主的照顾,但这并不意味着妹妹注定要被“卖”给他做妻子;没有出生证明,没有上学的机会,但这并不意味着自己注定要靠犯罪谋生,在监狱里成年。

     

        很多时候,人对于所谓命运的全盘接受,其实是因为缺乏责任和担当。没有尝试和努力过,就一味责怪社会和命运的不公,以受害者自居,眼前的路只会越走越窄。自始至终,赞恩都坚持着自己心中的“对与错”,用自己的善良和智慧照顾身边的人。

     

        与赞恩父母相对的,是来自非洲的非法劳工拉希尔。尽管生活困顿,拉希尔从来都没有逃避为人母的责任,而是在生活的夹缝中,尽全力去爱护孩子尤纳斯。更可贵的是,她还接纳了流浪街头的赞恩,并给予赞恩另一种意义上的母爱。也是在拉希尔那个简陋的小棚子里,赞恩第一次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这种没有亲缘关系却胜过亲缘关系的爱,很容易让人想起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同样讲的是底层故事,同样讲的是人与人之间可贵的羁绊。其实,爱是一种需要习得的能力,更是一种选择。若是选择自私和算计,那么所谓“抱团取暖”只是一个无法达成的假象;若是选择敞开心扉的信任和付出,也许就会产生比亲缘更牢靠的联结。对于一些观众来说,这两部影片暗含的对大家一贯认知的“血浓于水”的“反叛”,可能一下子让人难以接受,但仔细咀嚼之后,相信也不难理解。

     

        现实之中,有许多孩子不知道“何以为家”。要让他们也能露出像赞恩那样的笑容,仍需要全社会对边缘群体更多的关注。

     

        (上观新闻 4.29 萑苇)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