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演义》俗称《封神榜》,是一部古代神魔小说,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中历史与神怪题材相结合的完美典范。在毛泽东喜欢的古典文学名著中,《封神演义》占有特殊位置。
三大法宝
毛泽东读《封神演义》,不仅善于从故事中发现道理,还善于将书中情节加以引申,阐述新的道理。
1939年7月7日,是“卢沟桥事变”两周年纪念日,华北联大在延安举行开学典礼,校长成仿吾请毛泽东作报告。毛泽东以他特有的广征博引方式讲话,他说:“当年姜子牙下昆仑山,元始天尊赠了他杏黄旗、四不象和打神鞭三样法宝。现在你们出发上前线,我也赠给你们三样法宝,这就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关于“三大法宝”的概括,是毛泽东运用古典文学名著中的故事讲述新道理的一个典型范例。
武王的“人民战争”
《封神演义》歌颂了周武王伐纣的正义战争。毛泽东也是肯定武王伐纣战争的,他甚至把这场战争给予“人民战争”的定义。他曾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运用《封神演义》中的故事写道,“许仲琳以无比的热情歌颂了这场人民解放战争,这应该是完全合乎历史发展的时代”总比“想做奴隶而不可得”的时代要好。
其实,那时的人民战争,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战争有本质的不同。但毛泽东借用《封神演义》中的描写,说明解放战争是人民要争取民主自由的战争,是符合人民意志的战争。
文王的“开明政治”
毛泽东认为,历代明君贤相虽然也属于统治阶级,代表统治阶级利益,但他们采取的开明施政办法,对于下层劳动人民大众的生存有益处,一定程度缓解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发展,他们的政治经验也值得借鉴。
《封神演义》中记载了这样的故事:文王筑灵台,见挖出枯骨,忙叫人用木匣掩埋,这被后世誉为“圣德之君,泽及枯骨”。书中这些描写表达了儒家明君仁政的观点。
毛泽东由此赞颂了文王的开明,赞扬了西歧的政治民风。比较可贵的是,毛泽东并不因为《封神演义》中歌颂的是统治阶级政治家而对他们一概持否定态度,相反,他在讲话中多次称赞文王。他说:周文王、周武王励精图治、吸纳商人文化,促进周朝社会的发展,积极准备推翻商朝的统治。他们施行贤明政治,对奴隶们很有吸引力,周的军队打来,商朝的俘虏纷纷起义,掉转矛头,联合周军进攻商纣。纣王见大势已去,登鹿台自焚而死。
毛泽东把文王之贤和周朝的兴起、商朝的灭亡联系在一起说明:实行贤明政治,关系事业成败,所以共产党人要从中总结经验与教训。
“纣王不是坏人”
《封神演义》一书中记述了一个“反面人物”——纣王。但毛泽东却认为,对纣王要客观分析。
1958年10月,毛泽东在第一次郑州会议上讲话指出:“把商纣王、秦始皇、曹操看做坏人是错误的。”评价历史人物,主要看他大的方面、看主要点,看他在历史进程中的实际行为,这是毛泽东的一贯看法。毛泽东并不否认纣王存在重大错误甚至罪过,他评论纣王时讲:对纣王要一分为二;纣王本人,也是一个聪明能辩、尚武能文的人,是个有本事的人,他做的不少事,在历史上是有功的。对于纣王的失败,毛泽东也做了精辟的分析:主要原因是纣王没有意识到内部反对力量强大的颠覆性,在战事紧急的情况下,纣王把东夷战俘武装起来开向前线。结果,俘虏起义,使纣王彻底失败。
(《学习时报》4.10 陈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