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9年04月30日 星期二

    让消费者从引擎盖上下来

    《 文摘报 》( 2019年04月30日   02 版)

      奔驰女车主坐引擎盖上维权一事还未冷却,江苏南京一位女房主坐在售楼处沙盘上维权,结果导致沙盘损坏,已被刑拘且需赔款五万元,此事又引发了新一波关于维权的讨论。

      部分媒体使用了略带调侃的“悲催”和“东施效颦”等词形容这位女房主,指出对“以闹维权”当有所警惕。为什么坐引擎盖可以,坐沙盘上不行?原因很简单,引擎盖是自己的,是私产;沙盘是别人的,损坏则涉嫌故意损害财物。

      这是事实的基本面。但这场维权没有得到舆论同情,也因为它已经赶上了舆论的“超限效应”,心理学上,这是指刺激过多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的心理极不耐烦甚至反抗的现象。坐引擎盖,被看成奔驰车主创造的一个新的维权“模板”。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中,同类事件批量涌现,已经快速消费了这个模板,使其在大众心理上变得塑料化了。

      在一些信息不对等、话语权不对等、解决问题成本不对等的市场领域,将事情放入公共舆论场景、引发共情,会高效率地调动各个环节的监管介入,将制度壁垒减到最小,将维权成本降到最低。但这对揣摩大众心理、舆情走向的精准度,有特别高的要求。大众同情需要一个理想的受害者形象,大众激愤需要新鲜的强刺激。比如在奔驰维权案中,车主被爆出其所在公司“被商户维权”的新闻后,遭受了部分舆论的倒戈,这也是在接受“完美受害者”的拷问。实际上,她所在公司的债务问题和她本人的债务问题并不是一码事。又比如在这次“悲催”的沙盘维权中,根据媒体报道,小区业主针对开发商的维权由来已久,但比起开发商到底有无违约,舆论更关心“模仿引擎盖维权弄巧成拙”这样的故事内核,因为这相对于已经被消费过的“坐引擎盖”,已经成了新的强刺激。

      太阳底下无新事。在农民工欠薪问题被制度设计和技术手段逐步覆盖之前,每年农历年前的新闻中都有农民工讨薪的新热点,而且这些讨薪方式每年都不重样。跳楼讨薪有之、当街拉横幅讨薪有之、吊塔讨薪有之、赤身讨薪有之……此情此景,让人感到苍凉的不仅是问题的长期性,还有大众舆论在给予同情时无意识的刻薄——如果想博取同情,必须换出新花样。

      农民工讨薪的爆点新闻,近几年已经少得多,监管的合围与技术手段的强势介入,在一定意义上改变了维权者的路径依赖,使后者更不容易采取成本和不确定性高的舆论维权手段。让消费者从引擎盖上下来,一样要经历这样的过程。在南京房主维权一事上,还要一码归一码,她要为故意损害财物负担相应刑责民责,但她背后的业主群体的维权并不因此就没有了合法性,也不能因此就无机构过问。

      (光明网 4.25 光明网评论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