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想要再婚的老年人来说,他们的爱何处寻找?在北京,有几个知名的公园内的老年相亲角。近日记者寻访发现,在老年相亲角找到真爱不是很容易。
“在家坐着,天上不能掉馅饼”
周六中午,菖蒲河公园东南角的长廊附近人头攒动,五六十位老年人在这里寻找春天:他们有的在长廊里的长凳上歇息,有的站在墙边排成一排,有的在长廊旁随着音乐跳交际舞,有的则直接开启了相亲模式,两个人围着长廊一边散步一边闲聊:“你是离异还是丧偶?”“您的属相是什么?”
记者发现,这里男性略多于女性,女性穿着红色系衣服的较多,有的戴着帽子或者漂亮的丝巾,有的一看上去就化了淡妆,看起来非常“精致”。
58岁的刘女士有空就陪着姐妹来这里看看,“你在家里坐着,天上不能掉馅饼,你要勇敢地走出来,看着合适的你就找,不合适的你就当出来遛弯儿了。”刘女士说,两个人有意了,就会围着长廊边散步边交谈,再有意了,就会去附近的小饭店吃个饭再聊。
第一句就问“有退休金吗?”
记者以给家人寻找对象为由和几位老年人聊天发现,老年人相亲对经济条件比较重视。几位老人一听记者介绍的条件,第一句话问的就是“有退休金吗?”刘女士说,有退休金,这是最基本的前提条件,“起码生活有保证,看病啥的有人管。”
老年人相亲也十分看重住房问题。“在北京,没有房子不好找对象,因为现在租房太贵了。男的条件再好,如果没有房子,一半相亲对象就不考虑了。”刘女士说。
除了退休金、房子,老年相亲者还希望子女方面没有太多负担。张女士介绍说:“丧偶的比离异的更受欢迎,离异的情况不太稳定,万一有藕断丝连的就不好了。有儿女的,最好都结婚了没有负担了,而且有女儿的比有儿子的受欢迎,涉及到双方的孩子等问题要想好了,半路夫妻想好好在一起生活并不容易。”
“已经是一种生活方式了”
很多人都说老年相亲角成功率低,但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来?老王的故事或许可以说明原因。
老王今年70多岁了,自称是某高校的退休老师,已经在公园的相亲角找了7、8年老伴了。“我都单身30多年了,就想找个稳稳当当的,但在这里找对象总是感觉不真实、不靠谱,总是不能满足对方条件。”
老王自称自己的退休金快9000元了,算条件好的,“我经常到这里就聊聊天,有些女同志老让我请吃饭,越吃越熟,最后也没成。”
老王说:“这里成功率非常低,大多数成了朋友,一些人吃了几顿饭以后成了饭友,还有一些人同居了,真正结婚领证的比较少。”对于大多数人不领证的原因,老王说:“没有孩子的没基础,碰见什么事情就容易离婚,一般有孩子,就能够克服各种周折,而且许多子女也会反对登记,因为占着房子。”
如今,老王一来公园锻炼就会到老年相亲角跟一些老朋友打个招呼,老王说:“对于一些老年人来说,到公园里的相亲角遛遛弯儿、交交朋友已经是一种生活方式了。”
老年人情感需求充满了隐忍
相比于年轻人拥有的丰富社交婚恋资源,中老年人群寻找伴侣的渠道极度欠缺,信息闭塞。由于涉及到子女、财产分配、健康条件、经济水平等复杂问题,一部分群体由于困难放弃找结婚伴侣,通过找保姆、亲密舞伴这样隐蔽的方式解决情感需求,充满了隐忍与无奈。
情感专家李江表示,公园里的老年相亲角可以在公园管理方的帮助下,做得更好,比如专设一个留言栏,方便老人在上面留言,或展示自己的诗文书法作品,在固定时间,为老年人提供展示才艺的小舞台,帮助提高相亲效率等。“老年人相亲是为晚年生活作加法,是安于现状,还是过得更好,全看子女乃至社会的支持,我们应该抱着回报和感激的心理为他们做些什么,让老年人相亲变得相对容易一点。”
(《北京晚报》4.1 于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