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9年04月16日 星期二

    孩子不是用来赚钱的“洋娃娃”

    《 文摘报 》( 2019年04月16日   02 版)

      4月9日,一段童模拍照过程中被一名成年女子脚踹的视频在网络流传。据童模合作商家表示,该女子为女童“妞妞”的妈妈。踹女童的母亲很快站出来向公众道歉,她称“绝无虐童之意,只是在沟通教导中如视频所示动作稍大,绝无伤害之意”。此事迅速登上微博热搜。

      如果这是“偶尔为之”的管教举动,且没有伤害的主观意图和客观事实,那或许确实没必要对其上纲上线。但如果暴力管教成了常态,那涉事母亲恐怕很难摆脱涉嫌家暴的指摘。

      该事件中,有没有家暴值得关注,同样值得关注的,还有脚踹孩子背后的深层次动机——就如不少网友反映的,踢一下可能没什么大不了,重点是父母拿小孩子挣钱。

      像妞妞这样的童模有很多。事实上,这是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电商时代,为孩子购买服装的父母都可以在页面上看到那些童模的照片,他/她们像成年人一样摆出一个“模特”的姿势,为了把商品卖出去。在拍摄现场,孩子父母所扮演的其实是“经纪人”角色。而在被“踢”的镜头之外,童模们受到的约束、规训或者超出年龄阶段的言行“教育”,可能远比我们想象的多。

      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是,我们这个社会对童工非常敏感,但同时对童模又高度容忍,很多人在逛电商平台的时候,根本不会认为那些小模特会是一个问题,而往往会惊叹于他们出众的面容。他/她们已经成为商品的一部分,而不是活生生的人。

      不管是在法律上,还是在现实层面,这些童模都处在一个完全“无权”的状态。他/她们的待遇,或者作为一个人的境遇,完全取决于父母和商家的沟通。父母由于对儿童拥有监护权,也就变相拥有了某种“主权”。所以,那个在视频中踢踹女儿的母亲,才不会想到——她那样做的时候,确确实实是一个“剥削者”,而不再是一个母亲。

      (新京报公众号 4.10 任然 张丰)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