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对古今表达做了一番对比:古人形容人漂亮可以用“玉树临风”“顾盼神飞”,我们只会说“高富帅”“白富美”;古人表达悲伤用“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我们只会用“蓝瘦香菇”……
北京语言大学原党委书记李宇明认为,从语言本身来看,肯定是越来越丰富。每个时代都在使用语言的同时创造语言。但在个人表达方面,的确有一部分人会感觉语言贫乏,只会几种有限的表达方式。尤其是年轻人在网络上表达时,常常使用流行语。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王灿龙说,我们今天读到的诗词歌赋,是古代文人的呕心沥血之作,不是当时的即兴口语表达。评价一个时代的话语,标准很关键。自从白话文成为书面语言形式以来,从政论文章到文学作品,再到法律文件、科研报告等,都能很好地满足表达的需要。古代的诗词歌赋的确语言优美、韵味悠长,但我们不能仅仅以此为参照来判断说今天语言贫乏。
现代人面临的语言贫乏与文化素养是否相关?李宇明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书就是人的源头活水。然而,现在年轻人没有那么多时间阅读经典原著了,他们在高考前可能下过功夫背书,在大学前几年还能读一些书,但之后的阅读主要是工具性、职业化的。显而易见,这种阅读无法转化为一种文化积淀。当然,年轻人是网络的“原住民”,接触的多是网言网语,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但这是写作的能力问题。文学环境、语言环境需要提升,年轻人也应当主动提升自己阅读的品位和档次。
对于这种语言表达相对匮乏的发展趋势和现状,我们该从何发力?王灿龙说,我们的词汇系统、语法系统和文字系统完全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而且会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不过,当前社会整体的语言文字应用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要想提高社会整体的语言文字应用水平,就必须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从小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使他们热爱语言文字,加强人文修养,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光明日报》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