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人们常把将鲜花插入容器装扮室内的行为称为插花。不过,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里,插花大多指的是簪花,即往头上插花。当下插花这种形式,古人更多指的是瓶花。究其本质,瓶花的内涵,也要远远大于插花。
根据史料记载,早在宋代就有了瓶花的概念。北宋诗人俞瑊,写了一首名为《中山别墅》的诗,诗里说“村居何所乐,我爱读书堂”。他住在乡村,最喜欢读书堂。他的读书堂是一个什么样子的情景呢?“阶草侵窗润,瓶花落砚香”,案头上插的瓶花,飘到了砚台上,把砚台都染香了。
实际上,在瓶花概念出现之前,唐代就有了关于瓶花的理论资料,这就是唐代罗虬的《花九锡》。《花九锡》正文只有七十个字,但是却建立了一套关于瓶花最早的理论体系。
“九锡”是过去的一种礼制,指皇上赐予大臣的九种最贵重的礼遇。罗虬借鉴了这个概念,来说明对花的尊崇。给花九种最隆盛的礼遇,所以叫“花九锡”。什么样的花才能够享受九锡的待遇呢?“花九锡亦须兰、蕙、梅、莲辈,乃可披襟。”那么这些花有哪九种礼遇呢?
第一锡,叫“重顶帷”,就是把花放在一个重顶的双层的帷帐里面。在罗虬那个时候,重顶帷只有一种用途,就是在做佛事的时候,用于放置佛像或者是佛牙、舍利、佛经等。所以罗虬把宗教上最尊崇的位置给了瓶花。
第二个叫“金错刀”,金错刀是错金的剪刀,就是要用最好的工具来剪花。
第三个叫“甘泉(浸)”,意思就是要用甘泉,即最甜美的水来插花。
第四个叫“玉缸(贮)”,就是指把花插在玉缸里面,这个玉缸并不指玉做的缸,而是指洁白的瓷器。在当时,玉缸是皇上才能使用的,也就是插花的花器,要达到御用的标准。
第五个叫“雕文台座”,说的是瓶花要放在雕文台座上。雕文台座是指用大漆画着精美花纹的案几。在当时,大漆是非常贵重的材料。如今日本东大寺的正仓院里,还能看到唐代的雕文台座。
上面这五锡是物质条件,五锡后面还有四锡:“画图、翻曲、美醑(赏)、新诗(咏)。”这一系列做完了,就要让画师给它画一张画。然后还要谱曲子,喝着美酒欣赏它,最后还要写新诗歌咏它。它是文人对瓶花的赏玩和欣赏,它占据了整个插花过程中最主要的部分。这也是瓶花不同于其他插花最根本的区别所在。
那么,唐代时,这些花是如何插的呢?史料中没有明确的记载,不过在《清异录》里面有五代时期插花的记载,可以以此做推断:李后主每逢春盛时,梁栋、窗壁、柱拱、阶砌并作隔筒,密插杂花,榜曰“锦洞天”。意思是说,南唐的李煜,每年春天花开最盛的时候,在梁栋、窗户和墙壁以及房梁下面的柱拱、台阶上,都做了好多隔筒,这些地方都插着花。怎么插的呢?“密插杂花”,也就是所有的竹筒里面都密密麻麻插着一大把。
到宋代,插花更加繁盛,花市也开始兴盛起来。不过,在宋代,即便是宫廷里,也是沿袭唐代的插法:满插。当然,也有特例。在满插甚至乱插的时候,有只插一枝的情况。比如,“海外无寒花发早,一枝不忍簪风帽,归插净瓶花转好”(李光《渔家傲》)。大意是说,外面天不是太寒,梅花早早就开了,梅花开了以后,我不忍心把这一枝梅花簪在我的帽子上,就把它拿回去插在我的胆瓶里面,插了一枝梅花。
从诗词中可以看出,插一枝的情况常常都是插梅花。“瓶插一枝梅”(陆游《小雪》)和“一枝寒玉倚横塘,和雪攀来袖亦香。插向胆瓶笼纸帐,长教梦绕月黄昏”(黄庚《和李蓝溪梅花韵》)都是展现了瓶花中插上一枝梅花的情形。
(《北京晚报》3.27 徐文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