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迎来了一些特别的观众,他们把自己家里珍藏多年的文物捐赠给了上历博。
开馆一周年来,上历博接受来自社会各界的文物捐赠80组536件。与宏大视角的历史叙事不同,这些账簿、驾驶证、英式银质茶具、老凤祥的金银器等带着过往生活气息的物件,成为每一段时代洪流中的点点水滴。
“我有一个心愿,希望我记下的账本,有朝一日被博物馆或档案馆收藏”,这是陈清扬老人临终前的叮嘱。如今,他亲笔记下的从1947年开始至2006年止的29本账簿,由于内容清晰完整,成为一部难得的家庭生活史,汇入了上历博的收藏。
账簿捐赠人、陈清扬之子陈惠良年届七旬,他还清晰地记得,账簿上记载1969年家中响应党和政府号召,支持鼓励子女奔赴外地,为此,分别为三位子女购置了如床上用品、衣物等大量的生活必备品。账本记录:3月11日为去江西的长子用去192.39元,5月23日为去黑龙江的三子用去211.29元,10月12日为去甘肃的二女用去205元。1969年,祖母过世,45元丧葬费用。账簿上,还能看见陈家在读书看报的订阅费上的开销。
账簿上的数字更直观地反映了经济上的兴衰,这套账本里的纸币计价单位有四种:一是1948年7月前的法币,其购买力不断下降,1937年100元法币可购两头牛,1939年可购一头猪,1941年只能购一袋面粉,1943年能购一只鸡,1945年两只鸡蛋,1947年一块煤,1949年只能购一张纸;二是1948年8月开始发行的大面值直逼天价的金圆券;三是上海解放至1955年5月10日前的第一套人民币(最大的面值是5万元);四是之后到今天的人民币。
这些跨越时空长河形成的强烈对比,正是国家由弱至强、人民由贫至富的真实写照。
(上观新闻 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