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拾荒大军”多年来一直都是城市回收体系的主力军。他们骑着三轮车走街串巷收废品,一般有固定的活动区域。居民跟他们很熟悉,一个电话过去,就会上门来收。
在上海长宁区新华街道做废品回收的张丽今年50多岁,在这片区域已经收了近20年废品。不过张丽觉得,这几年日子没原来好过了:“道路交通管得严了,周边近点的回收站关了好几个,房租也涨了。”据张丽介绍,她收废品的区域,过去有好几家废品回收站,近几年基本都关掉了。稍微年轻一点的人都离开了这个行业。
城市每天都在产生大量垃圾,回收体系建立至关重要。上海市近年推动回收系统“点、站、场”的建立。例如小区的垃圾厢房可作为回收点;原则上每个街道还应建立一个中转站,面积不小于500平方米;郊区各区则至少配置一个集散场。“点、站、场”的定位是城市基础设施,方便回收企业堆放中转货品,降低物流成本。然而,新体系的建立并没有那么容易。其中“点、站、场”的选址就是个难题,尤其是中心城区。互联网模式下的智能回收同样面临运营成本高的问题:“回收箱的箱体很容易填满,需要人及时清理,还需要人短途驳运至堆放点”“一天下来利润覆盖不了人力成本”……
新体系的建立虽然不够顺利,但更规范的回收体系是大势所趋。不过,在新的体系里,“拾荒人”是否也可以有一个位置?
“我觉得可以‘收编’一些原有回收体系的人,他们中的不少人已经与居民建立了长期信任关系。可以让他们负责回收点、回收站的运营。”业内人士表示,新体系建立的同时,要考虑利用原有的回收体系。“废品种类之多无法细数,仅硬质塑料就可以分出几十类。精细分类是废品再生利用的基础,这也是原有回收体系最大的优势。重建一套排除民间群体的废品回收体系将浪费巨大的人力和物力。”
(《半月谈》2019年第6期 杜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