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江北观音桥商圈的广场上,一群大妈每天开展广场舞活动,但这里的广场舞却是“静悄悄”的。原来,她们身上都带着无线耳机。3年多来,这群大妈一直通过这种方式跳广场舞。观音桥商圈是重庆主要商业中心之一,“无声广场舞”既满足了大妈们开展活动的需求,又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环境的干扰。
中老年人因为跳广场舞与周边居民特别是年轻人发生冲突,几乎成了一个观察社会矛盾的通用切入口。这里面当然隐含着许多问题:公共运动场所匮乏;中老年人健身方式单一;社会上弥漫着一股“厌老”情绪……
为什么老年人的话题常常动辄得咎,而年轻人的行为仿佛天然正义?这是因为,社会对老龄化的趋势依然反应“慢半拍”,公共设施和服务是优先为年轻人设计的。前些年,河南洛阳王城公园老年人为了在篮球场跳广场舞,而与年轻人发生冲突。照理说,篮球场的专业功能应该优先考虑,但是,如果粗暴地驱逐跳广场舞的老人,他们又要到何处满足自己的健身需求?
很多人痛恨“为老不尊”,确实有不少老年人的行为,对不起自己的身份。然而,同样有一些“为老不尊”,源于老年人对处境的无奈与不满。而且,老人与年轻人的冲突,本质上是资源分配问题,完全可以通过有效的技术和方法解决,没必要上纲上线,把矛盾归结于两代人的积怨。
戴着无线耳机跳广场舞,大妈们愿意牺牲体验,来换取社会的理解与接纳。通过这种将心比心的信任和宽容,实现了有效的资源协调和分配。
在采访中,广场舞大妈还透露了一个细节:在她们眼中,这些无线耳麦的价格“还是比较贵的”,由观音桥商圈为她们配备。由于中老年人消费观念、消费能力与主流大众不同,在必要的时候,社会和负有管理职责的机构不妨支持一把。这种类似公益的付出,恰恰以小成本呵护了文明,解决了困扰很多地方的广场舞噪音治理问题。
很多时候,社会治理难题与其“硬刚”,不如以柔性的姿态解决。拿着所谓的原则和规定,不依不饶地驱逐中老年人,效果可能适得其反,而且还会在“猫捉老鼠”的反反复复中消耗大量管理成本。
(《新华每日电讯》3.29 暖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