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每分钟就有1人死于心源性猝死,成人心肺复苏普及率不到1%——近日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阜外医院主任医师敖虎山口中的“两个1”,再次揭示了国内公众急救的现实。
事实上,公众急救知识匮乏,社会急救设备缺位早已是老生常谈。
公共应急
北京方庄体育公园的南门绿地上竖立着一个用途特别的柜子,有一人多高,外型与公交站常见的广告牌类似。顶部有“应急救援”四个字,这是为了突发情况而设的应急器材柜。
柜子背面的列表显示,里面放置了创口贴,绷带、三角巾、颈托、充气式骨折夹板等几十种急救用品,甚至还有担架和轮椅。急救用品均可以免费使用,但为了保证它们不被随意拿走,柜门平时处于上锁状态。
柜子正面写着开锁电话,记者拨打后发现,接电话一方是公园物业。接到开锁请求后不到5分钟,物业人员就骑着电动车带来了钥匙。打开柜门后可以看到,急救用品被分为三个红色大包摆在上层,种类确实如器材列表所标那样齐全,担架和折叠轮椅则摆放在下层。
柜子里的急救用品很多,按理说作用应该不小,但可惜的是,柜子的存在并没有得到太多人的关注。记者询问了多名从旁路过的锻炼者,大部分人表示不清楚柜子的用途,有人甚至以为它就是一块普通的广告牌——柜子正面刊登的平面广告,面积大约占了整个柜面的八成。
据了解,急救柜是由各区的红十字会负责指导建立。除了公共活动场所外,更多的柜子被安装在了社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表示,每个柜子设立之时,红十字会会给所在地物业或居委会人员进行一次培训,教授各项急救器材的使用方法。然而培训并非持续性开展,也导致了新的问题。当物业或居委会人员更替之后,新来的人员只负责接手柜门钥匙,却缺乏急救技能。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安装急救柜的社区当中。在顺义的怡馨家园一区,记者在居委会楼下找到了急救柜。居委会主任表示,柜子安装已经是四年前的事,虽然早先确实有人来做过培训,但具体的急救技能基本已经忘记。如果现在有居民需要急救,自己顶多只能帮忙拨打120。事实上,柜子安装的四年来,柜门一共才打开了两三次,居民都是为了借轮椅。
AED缺位
除了常见的基本急救设施,有一种急救设备被业内反复提及,却仍很少在公共区域见到——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国外公共设施配备AED是提高急救成功率的通用办法,据媒体报道,公共场所每十万人口拥有的自动体外除颤器的数量,日本接近394台,美国为317台,中国只有0.2台。
2016年6月,天涯副总编金波在北京地铁6号线呼家楼站忽然晕倒失去意识,尽管有在场群众积极救助,仍不幸离世。该事件发生后,就有媒体指出,北京地铁人流量巨大却缺乏急救设备,然而时至今日,AED仍未能进驻地铁车站。
AED缺位的不仅仅是地铁车站,公开资料显示,京城的各大商场、公园,几乎都没有配备AED;与此同时,也没有地图或电子查询手段,可供公众查询哪里可以找到这种救命设备。
有趣的是,尽管AED设备至今仍“羞于见人”,却是业内乃至公共领域的“红人”。搜索相关关键词就会发现,在京城举办的各类急救科普、相关会议中,AED都会被反复宣传。
而在公共区域配置AED设备,在国内已有先行者,如上海迪士尼乐园——该公园官网显示,园区内配置了约20台AED设备,覆盖了公园园区、周边酒店乃至停车场。清华大学也在日前宣布,将在校园内及生活区配备300余台AED设备。
人员培训
事实上,就算社区均能配备急救设施,急救人才的培训仍是巨大缺口,这也是敖虎山口中的一个“1”——成人心肺复苏普及率不到1%。
“曾经想过去培训一下,但一看价格就放弃了,感觉划不来。”公司职员许培工作了十多年,从没听说过身边有人学过急救。3年前,随着自己的孩子降生,许培曾有主动去考急救证的打算,不过看到动辄千元的报名费,他又犹豫起来。
许培所说的急救培训机构,如今市面上并不鲜见。以“急救培训”为关键词搜索,仅北京地区就有七八家,除了官方认证的红十字会急救培训外,商业培训机构多主打小班授课或企业订制服务,培训内容则为普通急救、心肺复苏(CPR)及体外自动除颤器(AED)的使用。
费用方面,由于主打小班授课,商业培训机构的个人报名费在500元至1000元不等,通过一天的学习,报名者可以考取美国心脏协会(AHA)认证的急救证书。北京市红十字会官网显示,培训费用为280元,急救员培训与考试通过后,学习者可以获得红十字会急救员证。
“我考证十一年了,没有碰过急救一次,现在连证都找不到了。”身为公务员,郑铭飞在2008年曾跟同事一起参与了红十字会的急救培训,还拿到了急救员证。“培训时间不长,但不能说没有效果,比如说急救的流程、技术,至今我还记得。”
只不过考取证书后,郑铭飞再也没有实际操作过急救,即便在工作中遇到有人受伤需要救助,他与同事们也选择了呼叫救护车,并维持现场秩序:“一方面我没有碰上紧急到需要心脏复苏的场景,另一方面这么多年没练过,不太敢。”
(《北京晚报》3.19 吴楠 莫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