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9年03月28日 星期四

    《渔翁》引发的争议

    《 文摘报 》( 2019年03月28日   06 版)

        渔  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直译】渔翁傍晚把船停泊在西山脚下过夜,天亮后他汲取清澈的湘水,燃起楚竹。太阳出来,烟雾消散,看不见他的人影,只听一声《欸乃歌》从青山绿水间飞出。回头一看,渔舟已在天边顺流直下,山顶上方无心的白云互相追逐。

     

        柳宗元被贬到永州的第七年,写下了这首六句小诗。北宋苏东坡首先盛赞此诗充满奇趣,他在《书柳子厚〈渔翁〉诗》中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此诗有奇趣。然其尾两句,虽不必亦可。”言下之意,结尾两句可删。

     

        南宋刘辰翁表示反对:“此诗气泽不类晚唐,下正在后两句。”此后,《渔翁》结尾两句是不是该删,历代有两种意见。

     

        南宋严羽、明代胡应麟、清代王士禛、沈德潜等诗论大家挺苏。他们认为到“欸乃一声山水绿”戛然而止,有无尽的言外之意,就很好了。加两句,意思说透了,少余味。

     

        反对派阵营有南宋刘辰翁、明代李东阳、王世贞等人,他们主张不删更好,若删去末两句,则这首诗与晚唐的奇趣诗歌一样;更重要的是,删除末两句后,读者容易把重点放在诗的艺术趣味上,却忽略柳宗元当时的处境和发泄心中孤愤的本意。

     

        六句诗是一种古诗体裁,相对唐人的绝句和律诗,六句诗更古老。它在诗经中很常见,在魏晋南北朝时盛行。到了唐代,虽然六句诗也形成了严格的韵律规定,但已经不是主流。遵通行格式,前四句诗要按照普通的五绝或七绝的格律来写,而且大多是对场景的叙述或意境的渲染。结尾两句诗,则作为总结和归纳,用来抒发心情和表达意志。

     

        了解了六句诗的由来,我们便明白《渔翁》结尾两句不可轻易删去。

     

        柳宗元出生于官员家庭,父亲信奉儒学,母亲信佛,柳宗元从小就受到儒学和佛学的双重影响。他年少得志,21岁就中了进士,步入官场后,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搞政治革新,升迁礼部员外郎。永贞革新失败,贬为永州司马。政治理想破灭,仕途屡遭打压,发泄孤愤是贯穿柳宗元永州十年作品的主题。如“我歌诚自恸,非独为君悲。”“废逐人所弃,遂为鬼神欺。”(《哭连州凌员外司马》)。《渔翁》同样是源于孤愤,但这首诗没有直接表达,而是另作姿态。

     

        他就是要让那些排挤打压他的政敌们看看这首诗,我在永州过得好着哩!永州这个地方虽然偏远蛮荒,但我过得自由自在,汲的水比你们清澈(湘水),烧饭用的柴比你们有讲究(楚竹),看的风景比你们奇妙魔幻(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最重要的是,这里天高地阔,让我领悟了人生和自然的真意(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当然,柳宗元并没有停留在奇趣层面上。按古风,后两句他表达了自己的本意。为了与要表达的本意相符,柳宗元在形式上有意避开了当时流行的绝句和律句,用古老的六句体裁,平仄使用也很随意,隐含了一种不肯同流合污的姿态。

     

        (《北京晚报》3.22 拈花梦游)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