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复兴
去年夏天,我们社区里新开了一家小店,主要卖蔬菜水果,兼卖米面油盐。小店虽小,也算是五脏俱全,方便了社区人家。
小店是从河北乡间来北京打工的一家子经营的。父亲和母亲整理果菜,儿子开一辆面包车负责进货,儿媳妇在电子秤前结账收银。
父母和儿子都不大爱说话,儿媳妇爱说,嘴也甜,叔叔阿姨,爷爷奶奶的,叫得很亲,人们都爱到小店里买东西,像是又回到过去住胡同的时候,胡同里的副食店(过去我们管这样的小店叫做油盐店)虽然没有现代超市那样繁华,却绝对没有假货过期货或缺斤少两。
如果忘记带钱或者带的钱不够,完全可以下次再补上。如果是老人,买的东西多,儿子会主动上来帮你扛回家。如果你生病了,出不了门,下不了楼,只要你扫过微信,在微信告诉小店一声,他们就可以送货上门。小店成了大家的菜园、果园、后花园和开心乐园。
除夕这一天,小店开到了下午,然后,他们全家坐上儿子开的那辆面包车,回家过年。两个多小时的路程,只要不耽误除夕夜的饺子和鞭炮就行!
下午两点多了。小店里剩下的货物还有不少,特别是水果,香蕉、苹果、梨、橙子,还有新鲜的草莓和刚进不两天的杨桃。如果卖不出去,这一走,得过了正月十五才回来,全都得烂在这里。儿媳妇还在一直笑吟吟地结账收银,爹妈的脸色有些发沉,心里担心这么多水果,都砸在手里可怎么办!
吃过午饭的街坊们,专程到小店里买东西的不多,路过这里的不少,一看小店还开着门,都走进小店,关心地看看、问问。自从社区里有了这家小店,这里人来人往,进进出出,热闹得很,也让人们亲近得很。以前买个菜买个水果,就是买瓶酱油,也都得跑老远去超市,超市很大,进去了,就淹没在人海里,谁和谁都不认识。有了这家小店,人们出家门抬脚就到,进来都是街坊,相互搭个话,越来越熟悉,越说话越多,小店成了大家的一个公共客厅。
儿媳妇见这么多人进来,高声叫喊着:所有的东西都半价处理了呀!街坊们都明白了,油盐酱醋糖,放在这里没问题,这些蔬菜和水果,必须都卖出去,要不就损失了啊,那都是钱呀。
于是,不管需要不需要,进来的人,每个人手里都从货架上取下点儿东西,不一会儿,儿媳妇的电子秤前,居然排起了长队。儿媳妇打出小票,递给人们,不忘说句:阿姨,您看看,小票上是不是打上了半价,要不是,您告诉我一声。人们说:不是半价,我们也会买的!还有人对儿媳妇说:待会儿回家,我会告诉街坊,让大家都来买,这点儿东西都能卖出去!
我站在队后,听着这些话,心里很感动。在这座陌生的社区里,从来没有听到过这样亲切而贴心的话。普通百姓之间的良善,是温暖彼此最美好的慰藉。
四点左右的时候,小店的货物真的都卖出去了。
(《新民晚报》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