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车救人被索医师证,有点寒心
3月17日,动车D3563次列车上有乘客突发疾病,陈医生听到列车广播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对旅客进行救治,使其转危为安。可在积极施救后,列车工作人员向其索要医师证,甚至还要其亲手写下情况说明。陈医生后怕,如果病人日后病情恶化,自己是不是还要承担责任?事件引发网友讨论后,南宁客运段官微致歉,承认工作人员处置不当,表示将进一步规范应急处置流程。
敬一山:《民法总则》里被喻为“好人条款”的第184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道义层面的推崇认可,法律层面的明文规定,对于化解现实顾虑,有时候还不够。一个社会道德水位的高低,与呵护善意的制度性保护息息相关。由此看来,铁路部门推动救治过程规范化,解决好“责任焦虑”,让好制度得到很好地落实,好人才能腰杆挺直。
(人民网 3.22)
“微信打官司”需在发展中完善
日前,最高法院在宁波召开中国移动微法院试点推进会,自4月1日起将移动微法院试点范围从浙江扩大到北京、辽宁、上海等12个地区。移动微法院,是浙江省余姚法院首创并推广到全省的一款可以让公众“微信打官司”的小程序,用人脸识别、电子签名、实时音视频交互等技术,实现民商事一、二审案件从立案到执行全流程在线流转,原被告不用到现场就能远程参与庭审。
杨维立:微信庭审,既能方便群众,又能提高司法效率、缓解审判资源的不足等,可谓好处多多。但对这项创新而言,隔空庭审模式下,如何落实“谁执法谁普法”,如何保障司法的严肃性和仪式感,社会公众如何实现知情权,同样需要在探索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北青网 3.24)
如何看待“救护车不施救”
近日,一段“老人骑车摔倒,路过救护车不施救”的视频在网上传播。视频发布后,有网友对医院提出质疑。3月22日,救护车所属的四川乐山市市中区妇幼保健院回应称,当时该院一孕妇因凶险型前置胎盘大出血,病情危重需紧急输血,该救护车承担着运输急救任务,车上没有专业救援人员和救援设备,所以没有及时给予救助,向伤者及其家属表示歉意。
罗志华:救护车路过却不救人,确实给一般群众较强冲击力,让人难以接受。根据院方回应,该救护车不是120急救车辆,按规定不得开展院前急救。鉴于此,对其搞道德批判、认为这违反医德,有失妥当。这种现象其实与当前救护车管理现状不严谨有关,院方应将急救与非急救等不同用途车辆区分开来,这样既能保证院前急救的资源不被占用,又能避免公众误解。
(新京报网 3.25)
高校自主招生取消专利论文
按照“阳光高考”的程序要求,每年3月底具备自主招生资格的高校公布招生简章。不少高校规定,考生不得以论文和专利作为申请材料。此项规定的依据是2019年1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做好2019年高校自主招生工作的通知》,该通知提出了“十严格”,第一条就是严格报名资格条件,高校不得简单以论文、专利、中介机构举办的竞赛(活动)等作为报考条件和初审通过依据。
李新玲:近些年来,高校自主招生论文造假现象十分严重,已经背离了鼓励素质教育、选拔优秀人才的初衷,更极大伤害了教育公平。只有那些源于个人兴趣、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进而自觉地发现和创新,才能真的让人服气。以童真的眼神发现问题,以科学研究的方法解决问题,当下政策,正助力青少年科研回归童真。
(中青在线 3.25)
用技能证明“行行出状元”
两年前,湖北潜江出现了一家“小龙虾学院”。近日,有媒体报道,今年首批“小龙虾学院”的学生即将毕业,他们已被“预定一空”。目前,烧虾师傅月薪从4500元到1万元不等。事实上,龙虾经济牵涉从养殖到烹饪的庞大产业链,涉及到餐饮管理、市场营销等领域,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绝非只是烹饪那么简单。
默城:随着产业结构升级,近几年,很多工厂和行业都出现了“用工荒”问题,主要原因就是相应实用人才匮乏,也缺少培养相应人才的职业教育体系。我们需要强大的职业教育,来为社会提供更多便利和服务。一些高职学校,探索得当,迎头赶上,培养出了一大批“遭哄抢”的职业技能人才。只有让各类人才与社会精准对接,规避人才浪费,才能为社会发展提供真正的人才动力。
(央广网 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