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西北郊的国有林区里,有人毁林千亩、削山挖湖,建起一座私家庄园。
这座取名“曹园”的建筑群规模惊人。从2005年开始建设,总投资上亿元。据初步查实,曹园占地约19公顷,园内有一座较大的人工湖,多座规模宏大的违章建筑,一座私人博物馆,其中藏品丰富,不乏珍稀动物标本,还设有狩猎场。当地村民表示,“一般人进不去,接待的都是有头有脸的人”,“听说里面超级豪华,跟宫殿一般”。
让外界瞠目结舌的,除了“曹园”的规模,还有背后莫名的“硬气”——牡丹江副市长带队的联合调查组到现场被堵在门外,经过多方沟通才得以进入;当地国土资源局9年内3次作出拆除并罚款的行政处罚。共计7.5万余元的罚款交了,但违法建筑未拆反增。
目前,黑龙江副省长已经表态,将查清事实,依法处理。然而,仅停留在对个案的审视还不够。违建问题之所以层出不穷,一方面是舆论监督日渐给力,另一方面也在于类似问题较为常见。去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在森林督查中,发现的工程建设等违法线索高达16万余起。可预见的是,接下来还会有更多的“曹园们”被揪出。
梳理多起违建事件发现,违建清理久拖不决,往往是地方利益结构盘根错节的结果。以“曹园”为例,其到底归谁管至今仍在扯皮。牡丹江市森林公安局称在去年10月之前毫不知情,且这块土地应该归央企军马场管。但中农发军马场方面则称林地应该由属地监管,在去年8月已就此事向森林公安报案。更吊诡的是,在曹园因违建被处罚同时,它却登上当地政府部门官网,成为“有牵动作用、有市场需求”的旅游项目。
如果仅因为一个职能部门执法不作为放任了违法行为的蔓延,那追究起来倒也好算账。但如果是集体性的或者普遍性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那就涉及整个行政管理生态的问题。
几天前,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消息称,将在全国范围内首次开展森林草原联合执法专项行动,严厉打击2013年以来违法破坏森林草原资源行为。在恢复被违建破坏的生态环境的同时,不妨也将此当成净化地方权力生态的契机。
(光明网 上观新闻 3.21、22 曹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