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复性熬夜不可取
最近出现了一个新词——“报复性熬夜”,即明知熬夜危害、没有要紧事做却依旧熬夜的行为。在激烈的职场和升学压力下,都市青年自由支配时间变得越来越少,生活在面包和理想的夹缝间,唯一可以充当缓冲作用的就是睡眠时间。但过多侵占睡眠,就意味着牺牲健康。
王钟的:熬夜更像是当下年轻人的一种私密活动。不少都市青年沉迷于“报复性熬夜”,是为了在深夜里保留一块个人生活的自留地:微信不再响起,终于可以摘下面具,自由呼吸。但如果“报复性熬夜”成为一种习惯,那么这种对于不自由的“报复”,反而会让自己受伤。因为熬夜忘了主业,在白天工作学习的时候精神萎靡不振,就是一种对自己不负责任的报复。活在当下,面包必须有,理想也不能放弃,这本身就是一个两难的选题。同情“报复性熬夜”,是对奋斗者应尽的人性关怀;但熬夜无论以怎么样的面目出现,都体现出时间分配的利弊权衡,其后果都要由熬夜者本人承担。
(光明网 3.20)
银行“短信提醒费”何时休
当下,人们已很少看短信,但有一类短信——银行借记卡的余额变动提醒,大家却总会认真查阅。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六大国有银行及大部分股份制银行都收取借记卡短信提醒费,每月2元至4元不等。不少用户都对这笔“小钱”提出质疑:告知用户账户变动情况是银行的义务,为什么还要收费?
针未尖:每年几十元的短信提醒费,对每位客户而言虽不是一笔大开支,但对银行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收入。而且,银行短信提醒费可以倒逼一些想要节省这笔开支的客户下载银行的APP,开通手机银行、网络银行等功能免费查询余额,但一些不想或不会使用APP的用户则不得不依靠银行的付费短信提醒服务。提醒用户账户余额本该是银行的义务,不应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一些小银行已经不收银行短信提醒费了,大银行更应积极推行。
(北青网 3.20)
课时包:培训机构给家长的“坑”
近日,多位家长爆料称,预付费的培训机构一夜关门,已经预缴的高额学费打了水漂,机构负责人也联系不上。现实中,不少培训学校为了吸引消费者,推出不同时间跨度的课时包,课时越多,课时单价越低。很多家长为了享受更大的折扣,往往会选择时间较长的课时包。
欧阳晨雨:教育部2018年8月发布的《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中明确规定,收费时段与教学安排应协调一致,不得一次性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的费用。但揆诸当下,长达一年、两年的“课时包”已是培训机构惯用的伎俩,而家长碍于在强势规则面前议价筹码有限,只能选择接受。在此情境下,监管层面还应更主动些——在依法追究涉事商家负责人法律责任的同时,将监管前置,全面覆盖,严格规范培训机构收费行为,杜绝“预付费维权难”的现象,不给违法商家薅家长羊毛的机会。
(新京报网 3.19)
“排毒果汁”害死人
据媒体报道,3月2日,一名女子因为肺部严重感染抢救无效死亡。此前她高烧数天,却始终没有吃药,而是喝着一种名为“如新”的“排毒果汁”,她本人也是如新的业务员。无独有偶,就在同一天,湖南郴州一位曾女士盲目注重养生,竟然在家中为自己静脉输注鲜榨果汁。经过五天的紧急救治,曾女士各器官功能才逐渐改善,病情趋于好转。
朱昌俊:时下,互联网信息中,各类可疑的养生观念和养生产品的推介,缺乏相应的过滤和干预机制。一些看似单纯的养生信息,实际上多带着隐蔽的利益诉求,很可能就是为某款“产品”精准炮制的。因此,对于这些信息及相应产品,理当建立更高的传播和销售门槛。此外,这一领域往往有着直销和变相传销的灰色土壤,仅仅查处权健等一两家“龙头企业”还远远不够。养生、保健本身并无原罪,国民科学素养的提升也必然有其过程。但鉴于目前养生悲剧及其相关市场乱象的叠加,我们或许更应该对可见的养生谬论及其对应的市场乱象,予以及时有效的治理。
(金羊网 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