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9年03月26日 星期二

    新中国最早的“影帝”“影后”

    《 文摘报 》( 2019年03月26日   08 版)
    旧报新读·中国记忆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1962年5月22日,首届《大众电影》“百花奖”颁奖大会在北京政协礼堂举行

        1962年,新中国举办第一届“百花奖”影片评奖活动,11万多名读者投票决定获奖电影和演员,体现了人民心声。回望经典,仍能让人得到许多启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                                  

     

        ——编者

     

        ■于园媛

     

        1961年底,《大众电影》杂志社决定举办一次以“百花奖”命名的读者评选影片活动,对我国从1960到1961年出品的故事片、纪录片、科教片、美术片、戏曲片等片种以及各部门的电影艺术工作者,进行一次群众性的评奖。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全国性的群众影片评奖活动。

     

        “百花奖”的由来

     

        据当事人回忆,“百花奖”最早是由周恩来总理倡议发起的。1961年6月,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召开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文化部召开“全国故事片创作会议”之后,观众提出要设立一个由观众投票产生的电影奖,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支持和肯定。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立即在所属的电影刊物《电影艺术》和《大众电影》上开展宣传,并积极筹划群众性的电影评奖活动。

     

        关于奖项的名称曾经过反复的讨论。当年参与百花奖统计记录工作的王雄保存的当年会议记录上,清楚地记载着1961年9月12日为这项群众电影奖命名时的情况。当时影协书记处书记黄钢曾提出名称为“大众电影读者评选1960—1961最佳电影奖”,由于名称过长念起来也不太顺,后来又提出是否叫“百花奖”“工农兵奖”,大家一致认可“百花奖”这个名称。最终定下名称为“大众电影百花奖”,并确定每年举办一次,由《大众电影》的读者评选出获奖国产影片。

     

        这次评奖共有十五个奖,除以前常见的故事片、纪录片、美术片、科教片、戏曲片分别给奖外,故事片还有编剧、导演、演员、摄影、音乐、美工等奖。特别引人注目的是最佳演员奖中分有男演员、女演员和配角(包括正反面角色)三个奖。

     

        关于给“配角”颁奖,《光明日报》在1961年11月12日《文艺之窗》上刊发了一篇署名黄赞的随笔《配角》,文章中写到:“‘牡丹虽好,还得绿叶扶持’。一台戏演得好,不止主角,还得看配角。这次电影‘百花奖’有配角奖,是令人兴奋的消息。”

     

        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主席蔡楚生在11月号《大众电影》杂志上写了一篇文章,指出这次评奖活动的意义:“这是电影工作者听取广大观众宝贵意见的一次最好的机会,也将是一桩促使我国电影艺术事业获得进一步提高的令人兴奋的盛事。”

     

        11万多名观众参与投票

     

        这次评选受到观众的极大欢迎。在通信不发达的时代,没有手机,电话稀有,仅靠寄信投票,《大众电影》编辑部共收到选票11万多张。

     

        57年后,让我们再重新列举一下各项最佳奖的名单。很多人可能看到这些电影的名字,就能念出台词、哼唱主题曲;对于年轻些的人来说,虽时光远去,但这些名字仍在新中国电影史上闪闪发光——

     

        以观众选票为标准,《红色娘子军》获得了最佳电影故事片奖。获得其他各项最佳奖的名单是:《革命家庭》的编剧夏衍和水华获最佳电影编剧奖,《红色娘子军》的导演谢晋获最佳电影导演奖,在《红色娘子军》中扮演吴琼花的祝希娟获最佳电影女演员奖,在《红旗谱》中扮演朱老忠的崔嵬获最佳电影男演员奖,在《红色娘子军》中扮演南霸天的陈强获最佳电影配角奖,《红旗谱》的摄影吴印咸获最佳电影摄影奖,《洪湖赤卫队》的作曲者张敬安和欧阳谦叔获最佳电影音乐奖,《马兰花》的美工丁辰获最佳电影美工奖,《两种命运的决战》获最佳长纪录片奖,《亚洲风暴》获最佳短纪录片奖,《征服世界最高峰》获最佳纪录片摄影奖,《没有‘外祖父’的癞蛤蟆》获最佳科教片奖,《小蝌蚪找妈妈》获最佳美术片奖,《杨门女将》获最佳戏曲片奖。

     

        1962年5月22日,“百花奖”授奖大会和电影工作者联欢晚会在政协礼堂举行。会上,时任中国文联主席的郭沫若给获奖者颁奖。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参加了电影工作者的联欢晚会,并接见了全体获奖人员。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当时经济困难,连做奖杯的铜都没有,所有获奖的制片厂得到一张奖状,个人荣获一个纪念奖牌以及陈毅、郭沫若、谢觉哉、茅盾、老舍等人亲笔题字的奖状。郭沫若亲自给荣获最佳电影女演员奖的祝希娟题词:“出死入生破旧笼,海南岛上皆东风。浇来都是英雄血,一朵琼花分外红。”

     

        获奖人员先后到石景山钢铁厂、驻京部队、学校与群众联欢,这种前所未有的群众文化活动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在全国引起了轰动。

     

        “到北京领奖衣服都是借的”

     

        《红色娘子军》包揽了当年四个奖项,年仅24岁的女主角祝希娟成为“百花奖”第一个“影后”。

     

        “到北京领奖,衣服都是跟电影厂服装间借的。那时候哪里买得起呢子外套?领奖那天穿的连衣裙是我北京一个姐姐的,也就鞋子是自己的。”祝希娟曾在采访中回忆第一届“百花奖”领奖情况。“我到了北京,他们才说,要我代表得奖者发言,谢晋、崔嵬都不发言,就让我发言,压力大。我想了一晚上,结果一上台,蒙了,就记得‘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这八个字。”祝希娟笑说自己憋了一晚上的那些“套话”,一句也没用上,只是晕呼呼地感谢这个感谢那个,“就最想感谢谢晋导演嘛。” 

     

        由于《红色娘子军》剧本中写吴琼花有一双“火辣辣的眼睛”,所以谢晋在挑选演员时特别注意这一点。一次,谢晋在上海戏剧学院偶然看到表演系三年级学生祝希娟与男同学进行激烈争论时的样子,她的眼神和南方女子特有的外形一下子就引起了谢晋的注意。随后,谢晋观摩了她的舞台演出,确定她的外在条件和内在素质适合扮演吴琼花。

     

        然后,祝希娟就跟着剧组去海南体验生活了。整整一个月,在琼海县,祝希娟穿草鞋、打绑腿、扛着枪,跟着娘子军的时间表出操、训练。电影里祝希娟的表演质朴,打动人心。这双热辣辣的大眼睛,和主人公吴琼花勇敢、强悍、豪放的性格叠合在一起,一出场就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在谢晋导演的镜头里,吴琼花从一个只想报私仇的女奴成长为沉着、坚强的无产阶级战士,叫全国观众信服、感动。 

     

        崔嵬凭借电影《红旗谱》里“朱老忠”这一银幕形象,获得最佳男演员奖。崔嵬早年参加革命,1935年到上海,从事工人戏剧运动。他将《放下你的鞭子》改编为街头演出剧目,自己主演剧中的卖艺老汉,在民众中影响很大。

     

        小说《红旗谱》的火爆,引起了擅长改编名著的北影厂的注意。导演凌子风改编执导这部红色巨著,不假思索地首先认定朱老忠非崔嵬莫属。他说,只有崔嵬演绎出的朱家父子两代好汉,才能真正展现出灾难深重的中国有骨气、有棱角、有强大生命张力的广大劳苦大众的精神魅力。

     

        艺高胆大的凌导演直接把信任推到极致,把想法做到彻底,干脆由崔嵬一人饰演朱老巩和朱老忠父子两人。崔嵬后来这样说起接演这部影片的初衷:“我喜爱那块形成《红旗谱》的土壤,理解冀中人民的苦难、忧伤、欢乐和信念。合上书,小说所描绘的情境和我的经历常常互相交织出现在面前。我看到了屹立在千里堤上俯视滹沱河急流浊浪的朱老忠,我也想起了自己手提驳壳枪奔走在千里堤上行军……”

     

        朱老忠身上呈现出中国农民英雄的铮铮铁骨与耿耿正气。崔嵬长期战斗在滹沱河畔,与朱老忠家乡的人民有着血肉相连的感情。他在扮演这一角色时,紧紧抓住朱老忠对地主阶级、对旧势力刻骨仇恨这一思想内核,同时抓住人物粗犷、豪爽的特点,再赋予人物准确的内部、外部动作,表现出“燕赵慷慨悲歌之士”的气质与风貌。

     

        崔嵬同其他获奖演员一样,没有奖金,也没有奖杯。他的奖品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题词一幅:“贞如翠竹名于雪,静似苍松矫若龙。”

     

        “配角奖”的人物形象让人过目不忘

     

        这一届的“配角奖”颁给了观众十分喜爱的陈强。陈强在影片《红色娘子军》中扮演的南霸天,是一个经典的反面人物形象。尤其演南霸天被捕后乘机逃跑时,陈强捂了一只眼,只留一只眼活动,这样既突出了人物的狡猾,又让人过目不忘。在“百花奖”之后,1962年的亚非电影节上,陈强又凭借《红色娘子军》在国际电影节上赢得了首个最佳男演员奖。谈及在《红色娘子军》的表演经验时,陈强说:“我在扮演角色时,主要的窍门是‘淡抹浓点’,整个戏都处理得很生动,很自然,很不费力,只在某个突出的地方、节骨眼上点那么一笔,这样戏的色彩就浓了,就像马连良的戏一样,只在某一个地方,啪!一跃劲!人物就出来了!这样观众才觉得不吃力,很轻松,很舒服,而且艺术享受在你‘点’的时候也得到了满足!”

     

        首届电影“百花奖”评选出的影片和演职人员,受到了观众真诚的喜爱和热烈的欢迎。

     

        (参考《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京报》、凤凰网、腾讯网)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