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位演员因学术不端被撤销博士学位一事备受关注。此事不仅暴露出一些学校在学术把关上存在严重纰漏,还映射出当下一些人的学历执念。
10余年前,有明星想读北大社会学系的在职硕士时,曾引起议论纷纷,令她望而却步。当时就有学者提出,一些主要靠个人天赋、无法有效积累和传授知识的行当,不应设研究生学位。比如影视表演、戏剧表演、相声小品等。
相比之下,那个时候硕士、博士研究生数量比现在少很多,社会上对学历的“纯洁性”看得更重。如今,报考人数增加的背后,是一些人从追求学问变成了追求学历,对于真才实学的要求放松了很多。博士学位对于这些人的最大价值是一纸文凭。这个文凭是求职的敲门砖与砝码,而不再是知识代言人的象征。
20世纪60年代,日本索尼公司创始人盛田昭夫写过一本名为《让学历见鬼去吧》的畅销书,斥责了日本当时流行以文凭作为选人用人标准的做法,并烧掉了公司人员的档案。7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在《文凭社会》这本书中,分析了文凭的通货膨胀对于社会资源的浪费。
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不是文凭能完全概括的。有科幻作家预测,未来世界需要的是有探索精神、有充沛情感、具有审美能力的人。而这些能力,将大大超越一纸文凭的“含金量”。
希望有一天,能有更巧妙的方法去考察一个人的真才实学、行动力和感受力。企业招聘员工时,有更完善的筛选方案,而不以学校出身、文凭高低选拔人才;人们选择学校和专业时,可以激发自我潜能、塑造多姿多彩的生活为目标。
毕竟,当“学霸”人设、“博士”演员渐成大众娱乐的一种调侃时,恰恰证明了它已经没那么重要。
(《半月谈·内部版》2019年第3期 赵琬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