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好几个老师都打电话问,什么时候把‘说(shuō)服’改成‘说(shuì)服’了?我说我们没改过。”最近,67岁的王洪君教授接到的询问电话特别多。她在北京大学研究语言学,又是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普通话审音委员会主任。
激起公众疑问的是微信文章《注意!这些字词的拼音被改了》,它引发了广泛关注,转载者包括多家媒体。目前内容已因违规无法查看。
实际上,类似文章早已在网络流传,而文中列举的大部分读音并非最近才修改,比如“呆(ái改为dāi)板”、“确凿(zuò改为záo)”早在1985年就已更改。
其余部分字音来自《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稿)》,它的修订对象《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下称1985年版审音表)发布于1985年底。教育部于2016年6月初公布修订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审音委员会的多位专家告诉记者,修订稿在征求意见后又修改多次。“审慎一点,更审慎一点。”审音委员、南开大学教授石锋说。
审音,即是审定字的读音,制定标准语的规范。近代中国标准语的制定自清末开始,民国时期有两次审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有三次。1955年审音时,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得以确定。1980年代的审音开始采用“统读”,统一了没有实际意义区别的读音,例如“究”(旧有jiù音)统读为jiū,“橙”(旧有chén音)统读为chéng。尽管实行超过三十年,1985年审定的读音有少部分一直没有得到广泛普及。
“少部分对于读音的规范是失败的,过了一代人、两代人都不照你那个念,(那么)你那个是有问题的。”石锋教授说。例如,旧审音表曾规定“伯”字有“大伯(bǎi)子”的读音。但调查显示只有16.95%的人这样读,近八成人仍读为bāi,于是修订稿将其改为“大伯(bāi)子”。另一个原因可能是审音过程公开度不高,仅由十几位专家讨论、商议。
2011年10月,第三次审音启动。这次审音主要在1985年版审音表基础上开展,课题组很快确定“不折腾”的原则。
最典型的例子是“呆板”。“具备一定语言学修养的人,会觉得这个不合适。”审音课题组成员刘祥柏分析,呆读ái时指“不灵活,不懂得变通”,与读dāi时语义不同,但之前审音已将其确认为dāi,调查显示大部分人都采用了这一读音,因此没有改回去。
出于同样原因,尽管“铁骑”“骠骑”的“骑”,“友谊”的“谊”时常被读成jì和yí,但比例并不足够大,为维持标准的稳定,它们依然延续了qí和yì的统读。
2012年,石锋组织南开大学的三十多名学生调查了577个异读词的读音。他们总共向530位北京居民发放了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成为本次审音的基础。
一个新变化在于,过往审音重视“老北京人”的读法,这次则“以高中以上学历的北京人在正式场合的读音”为准。“调查了各个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发现‘老北京’分歧很大,年轻人分歧很小。”王洪君形容,这就像BBC用语与伦敦土语大相径庭,普通话也应该避免过于口语化的北京土语。
在自己负责的字中,石锋最头疼“血”。“血”字原有两个读音,xuè和xiě,意思上差别极小,会出现“血(xuè)债要用血(xiě)来还”这种繁复的情况。但调查显示,读xuè和xiě的受访者分别仅有三成和两成,最多人将它读为xuě。这本是并不存在的读音。
讨论过后,审音组在修订稿中把“血”统读为xuě,另外标注口语单用时读xiě。这个变化引起了最多争议。“一种是特别欢迎,另一种就不高兴。播音员不高兴了,好不容易把这个‘血(xuè)债要用血(xiě)来还’刚练好了,你又不算了;小学老师也有点不高兴,因为刚教小孩怎么说。”石锋说,由于争议太大,“血”字读音的修订暂未得到教育部门核准。
1995年,天津市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因读音而起的诉讼。在小学毕业考试中,一道语文试题要求选择“自作自受”中“作”的读音。答案设定为“zuō”,三位考生因选择“zuò”被扣一分,刚好错失重点中学。
家长因此对市教育委员会提起了行政诉讼。依据1985年版审音表,除“作(zuō)坊”外,其余均读zuò。教委的答辩则称,根据教材和《现代汉语词典》的标注,zuō才是正确读音。
语文教材早期也与1985年版审音表存在差异,一些已经统读的字仍然标注旧读。“铁骑(统读qí,注音jì)”、“将不胜(统读shèng,注音shēng)其忿而蚁附之”这类情况并不鲜见。近年,教材参考审音表陆续做出修改,“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字发音由cuī改为shuāi,几年前就曾激起讨论。
古代诗词中的某些特殊读音,被很多人视为古音,对其更改尤为反对。事实上,“乡音无改鬓毛衰(cuī)”“远上寒山石径斜(xiá)”这类读音叫作“叶韵”。因语音发展变化,后人读古文时感觉不押韵,于是临时改变读音,使之谐合,未必是真正的古音。
2018年底,负责审音的课题组已经提交最终定稿,具体发布时间尚未公布。“现在处于青黄不接、新旧交替的转折时期,所以可能有点乱。新的没有正式公布,旧的还在起作用。”石锋表示。
(《南方周末》2.28 李幕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