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9年03月07日 星期四

    到博物馆去

    《 文摘报 》( 2019年03月07日   05 版)

        ■何华

     

        我实在喜欢往博物馆钻,各地的博物馆跑了不少。看多了博物馆,修炼了一个好品性:灭了占有欲。天底下的好东西,就让它属于天下吧,去公共博物馆看看,足矣。

     

        记得十多年前的一个冬天,我去华盛顿旅行,在朋友家住了一周,准确说他家在华盛顿郊外,每天上班要坐四十分钟火车。那一周,天天和他一起坐火车——他去上班,我去各个博物馆,他下班时约了我在火车站见面,一同回家。

     

        那个冬天第一次在华盛顿国家美术馆西馆看到了达芬奇、伦勃朗、梵高等大师的作品;又在东馆(贝聿铭设计)看到了毕加索、马蒂斯、莫迪里阿尼等现代巨匠的绘画。没想到华盛顿的冬天非常冷,大雪纷飞,市面冷清,躲在博物馆里消磨一天又一天,适得其所。因为时间充裕,除了看画,我也看人,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只要在博物馆或美术馆里相逢,从他们的观赏眼神,就可以分辨出哪个是普通游客哪个是真正的艺术爱好者。

     

        周末,我的朋友陪我逛过一次博物馆,他很不耐烦,像困兽一般。我明白人的兴趣不同,这事不能勉强。我怀念那个白雪皑皑的冬天,这是我西方美术史的第一课,如同走出博物馆时迎面吹来的刺骨寒风,令我醒悟。后来去英国、法国、意大利看博物馆,有了最基本的知识铺垫,不至于惊慌失措。当然也有惊慌失措的时候,每次看到欧洲博物馆里的东方佛头或切割的壁画,就觉得心里惊恐不安,哪怕展厅的灯光和环境再怎么幽雅舒适。摆放这些佛头和壁画唯一正确的位置就是它们原本的位置。

     

        这些年,时常去上海博物馆。2012年上博举办的元青花大展,恰巧被我赶上。这个大展云集了国内外近四十家收藏机构的90余件元青花精品,是有史以来元青花展览中数量最多、等级最高的一次,甚至被坊间称为“千年等一回”。

     

        其中有一件戴维德基金所藏的元青花云龙纹象耳瓶,印象尤其深刻。其实,象耳瓶是一对,来上博展出的只是一只。2015年我去伦敦,终于在大英博物馆看到了两只。戴维德爵士藏瓷之前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收藏条件很差。大约十年前这批宝贝转移至大英博物馆,有了更好的归宿。戴维德基金这批藏品有1700件,质量之高大概仅次于台北故宫。

     

        曾经遇到一位博物馆学的专家,他告诉我上海博物馆的灯光、温度、湿度,是最科学的,难怪,每次去上博都非常舒服。人舒服了,展品也会舒服;展品舒服了,人也会舒服吧!

     

        博物馆建筑本身也是一个看点,以前迷恋欧洲博物馆建筑,但现在觉得最美的博物馆还是北京故宫。如果你运气好的话,赖到最后离开,瞥一眼闭门前游客稀少的故宫,金殿寒鸦,玉砌斜阳,那真是令人寂寞。

     

        (《新民晚报》2.20)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