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9年03月05日 星期二

    布达拉宫古籍文献将“走出深闺”

    《 文摘报 》( 2019年03月05日   01 版)

      2019年初,我国计划投入3亿元专项资金,开展为期10年的布达拉宫古籍文献保护利用工程。目前,工程进入筹备阶段。

      始建于公元7世纪的布达拉宫被誉为“藏民族历史文化艺术的宝库”,目前在册的汉、藏、满、蒙、梵等多文种珍贵古籍文献有近4万函。由于宫藏古籍数量巨大,且因遵循传统,分散保存在各灵塔殿及古籍文献库等处,截至目前,布达拉宫管理处只完成了总量约60%的文献登记。

      在布达拉宫持明殿里,有一整面密密麻麻摆放有古籍文献的“经书墙”。“这面墙的经书架大约高7米、宽43米,里面存放有1405函古籍文献,其中包括公元17世纪用金汁及银汁书写的《甘珠尔》。”管理处文保科科长边巴洛桑说,包括古籍文献在内的文物是殿堂陈设的一部分,几百年来,它们几乎原封不动保存至今。近年来布达拉宫安全消防设施全面升级,然而,粉尘、老鼠及文献自然老化等,仍是管理处面临的棘手难题。

      布达拉宫还有许多古籍文献数百年来束之高阁,包括尤为珍贵的来自古印度等地的贝叶经,最早的珍品距今已逾千年,许多是失传已久的重要梵文原典。2009年,为更好保护这些珍品,布达拉宫专门设立了贝叶经库房。目前,这些“书写在树叶上的文明”鲜为人知,游客很难一睹其真容。

      为了让更多珍贵的古籍文献“活”起来,工程将利用高科技手段对其进行数字化归档展示,解决古文献“藏”与“用”的矛盾,从而让更多人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与魅力。

      (新华社 2.28 春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