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9年02月28日 星期四

    古典新解别曲解

    《 文摘报 》( 2019年02月28日   02 版)

      近日,福建厦门思明区仙阁社区围墙上的普法宣传画火了。该宣传画用了“司马光砸缸”的典故,但并非鼓励人们主动救人,而是将司马光的行为归到“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类别,标题即“司马光砸缸 罚款二十”。宣传画上大书:“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的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1000元以下罚款。”

      有网友质疑,司马光为了救人才砸缸,罚款二十,那到底是人重要还是钱重要?对此,社区居委会回应称,不要吹毛求疵,宣传画有警示作用,“没有什么不合适的”“没有误导”。不久,厦门思明区司法局称,鉴于该宣传画引发不好的社会反响,已将其撤下,但尚未补缺;还称,将来安放什么样的法制宣传画,还需慎重考虑。

      画虽然被撤下,但质疑却注定不会消停。宣传语引起的不适,也绝不只是“茶杯里的风波”。

      真实历史中的司马光,是不是砸过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样一个历史典故,历经多年传承,人们早已耳熟能详,甚至成为中国人的认知常识。其指向意味也十分明确,那就是人的生命是最重要的,机智救人也是一直被提倡的。类似的典故还有孔子听说马厩失火,只是问“伤人乎,不问马”一样。

      但是,这幅宣传画却机械地强调了“砸”这一具体行为,忽略了整件事情的人文内核,与所谓的普法意图显然也是相悖的。而这样的简单化操作,必然会引发公众反感,违背法的精神。一味割裂、孤立、片面地看问题,并非真正的普法。

      赵宇“见义勇为十四天,强奸未遂打麻将”已经成为新年第一梗。不少网友将“司马光砸缸罚款二十”与赵宇案联系,认为这是在“鼓励冷漠”。

      这些年,很多地方都热衷于套用古典传播现代价值,这本来没有错,也能取得很好的传播效果。但如果不改变自身的价值,真正从事件本质出发来做文章,而是一味“嫁接”“曲解”,就可能出现胶柱鼓瑟的变异,既唐突古人又曲解法律。

      (新京报网2.22 斯远)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