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9年02月28日 星期四

    在美读博

    《 文摘报 》( 2019年02月28日   03 版)

      在美国,读博很苦。普通美国人,如果没有强烈的兴趣,不立志搞研究当教授,不会轻易选择这条路。

      美国有博士学位的人,名字前通常会印上博士头衔。亨利·基辛格这样名满天下的国际政治大家,他习惯的称呼既不是国务卿先生也不是基辛格大师,而是“基辛格博士”。

      目前,美国教育部下属国家教育统计中心将美国博士学位分为三类统计:研究型博士,即常规意义上学术领域的博士,要在原创研究基础上写作博士毕业论文并答辩;职业应用型博士,如法学博士、医学博士、工程博士等,不一定要毕业论文但得有实践经验;其他类型博士,即放不进前两个篮子的博士。

      美国学位制度有一个特色,那就是:并非所有高校都开设博士项目,亦非所有专业都有博士学位。

      美国高校普遍允许本科毕业生直接申请读博,读博过程中可以拿到硕士学位就走人,这种情形在理工科尤为常见。但据弗吉尼亚大学艺术史和建筑史项目博士研究生赵晋超介绍,在文科领域,前期积累十分重要,很多学生先拿硕士学位后申请读博,不少人甚至拥有不止一个硕士学位。

      有个常见的比喻说,本科研究机器,硕士研究零件,博士研究螺丝钉,当代学术研究越往高处,越是狭窄。赵晋超说,在美国读博,知识广度也很重要,头两三年选课内容尤其追求在既定领域内尽可能广泛。至于在正规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却非获得博士学位必需条件。

      (《新华每日电讯》2.22 徐剑梅)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