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9年01月29日 星期二

    文化类产品不能“没文化”

    《 文摘报 》( 2019年01月29日   01 版)

        “小女”是指自家女儿还是别人家的?“老太太手上的掌上明珠”,该词组是否犯了语义重复的毛病?近日,热播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的部分语病被观众找出晒到网上。无独有偶,某视频网站策划的选秀项目《国风美少年》也因节目里出现了不少文不对题的古诗文运用,陷入了争议。

     

        相比传统学习方式占主流的年代,在互联网时代,一部影视剧的经典台词、一首流行歌曲的歌词,都可能因为让人感觉“长知识”而被传播开来。比如两年前的热播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剧中不少类似“汤药味道极是氤氲”的病句,已被一些网络写作者复制使用,谁说下一次不会出现在某个学生的笔下?

     

        央视出品的《国家宝藏》就给出了文化类产品的正面传播示范。该节目第二季播出至今,不少中学教师习惯边看节目边做“随堂笔记”。画像砖艺术盛行于哪个朝代,《格萨尔》是什么体裁的英雄史诗等,这些节目中被诠释的内容,都被老师转化为学习资料,传播给学生。

     

        良好的文化产品能使人庄重,使人明智,使人灵秀,使人周密,使人深刻。从一些错误示范来看,对当下的电影、电视、综艺、音乐甚至文学等文化类产品,是时候把好、把严文化关了。

     

        (《文汇报》1.23 王彦)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